《红楼梦》是曹公给中国人的一个最美好的梦,那么,梦醒了,该怎么办呢?
《红楼梦》洋洋洒洒数百万字,有名有姓的人物有数百位之多。最终只讲了一个故事:梦碎了。但是人们不觉得拖沓,只觉得意蕴丰富。
怎么解说《红楼梦》?不同行业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年龄段的人也有不同解释。即使有人如鲁迅说的那样读书——青年以宝玉黛玉代入,中年以贾政王夫人代入。也能有所收获——青年读懂了爱别离和求不得,中年读懂了梦碎后的无奈与悲凉。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年纪,都可能拿起《红楼梦》读一读。毕竟,这是一本很中国的书。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情感与婚姻悲剧为主线。读者也免不了要讨论讨论三人。千百年来,为什么女孩子们对如贾宝玉,段誉,段正淳这样的男子倾慕不已呢?因为有才有貌?不像。因为身份高贵?不止。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懂得欣赏与尊重女性。
段家父子对女性主要是礼貌已经魅力无限了。多情公子宝玉在礼貌之外加上欣赏与赞美,效果如何呢?宝玉是女儿国里长大的男子,也是贾政唯一的儿子。身份自不必说。身为男子却处处能为女子着想且想的周到。难怪女孩们爱慕他。曹公一反小说家们对主人公的极力褒扬而极力贬低他,除了是为了欲扬先抑,只怕也是想说明宝玉的缺点。
宝玉的缺点与优点同样明显。不说双性恋的嫌疑,古人早熟也不说了。单单说他的担当:身为男子,必有其必须承受的东西。而这位只知道在女儿国厮混的爷显然不明白这点。金钏儿和晴雯的死他都负有次要责任,虽然后来他都明白了。可死去的人无法复生,什么都晚了。同样的,在得知姐妹的悲惨遭遇后,他也只能哭一哭,什么都做不了。也许是后来也明白了这点吧,他选择了遁入空门,而这又害了宝钗。
《红楼梦》中最知名的判词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不仅巧妙地化用两位女主角的名字,还暗示了她们的结局。玉带雅致,挂在林中既无人欣赏,还早早归入泥土。象征了黛玉的早逝。埋在雪里的金簪既有被埋没的意思,也隐喻了埋葬。书中说宝钗的屋子空洞洞的,雪白一片。贾府的下人说“被吹化了姓雪的”,以及薛家被谐音为雪。都暗示了宝钗是个冷美人。她藏拙,她揣测人心,她赢得了民心,她无懈可击,银白一片,可她输了生活。
有句诗说的好“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黛玉和宝钗,一个清瘦一个丰腴,俱是才貌双全的佳人。人们都说她好哭,小心眼,我却看到一个明媚的少女。她牙尖嘴利,一笑倾城,珠泪涟涟,引人爱怜。只是身体不太好。对宝玉来说,黛玉是妹妹,身体又不太好。宝钗是懂事的姐姐,他会和哪个互动更多,还用说吗?
虽然在王熙凤的设计下宝钗嫁给了宝玉,黛玉含恨而去。可她也不曾得到过宝玉。这不是她的错,但却是她的悲哀。她将延续李纨的生活。
宝玉最终明白荣华富贵,风花雪月都是过眼烟云,果断舍弃了贾府,他前半生生活的地方,既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也有许多权谋心术,勾心斗角。如今,它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生命了。那些女子的衣香鬓影,玩乐诗画,将成为他最美好的回忆。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主角之外的许多人物都值得说道说道。骚扰凤姐的贾瑞被活活整死(胆子真大)实际上他罪不至死。所以道人送他一面“风月宝鉴”(这也是《红楼梦》的别名之一)。可他没有勘破情缘,虽说古时候佛家说美人是粉骷髅过激了些。可耽于情欲而不明情爱,的确可怜可叹。而书外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看不破呢?
憨厚朴实的刘姥姥是大观园的过客,也是与大观园格格不入的人。三入贾府,第一次,是为了物质,第二次是为了开开眼界,第三次是为了报答。她看的很通透:她就是个笑料。而她尽力配合着她们。能让贾母高兴高兴,自己出些丑又算什么呢?是她,在自己女儿女婿都已经揭不开锅时大着胆子走到贾府,成功地要到了一家人的救命钱。也是她在贾府败落之际挺身而出救出巧姐。她的名字已经离不开《红楼梦》了。这位风趣而勤劳的农村老太太用她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贾府的华贵,新奇的东西。而这也体现出贾府的富贵是建立在农民的辛勤劳作上。
有人曾在哪座城市感到一种沉重暮气吗?那是一种明知没有希望又身在其中难以逃脱的感觉。曹雪芹写下这本书时,中国正即将迎来最大的挑战与危难。这不仅仅是清廷的错,也是数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毒一代代的最终产物。努力了也没用。看起来很悲观,很像是找借口,可实际上,有些时候,“人定胜天”是个可笑的故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荣宁两府的主子们享用太久。已经不能接受命运的挑战。纵有曾为前途担忧的。也被迫打消念头。终于在国家危难来临之前自己先大祸临头。
人生本就是场虚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人都是孤独的,人人都有各自需要背负的。梦醒了,就继续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