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写了三本书,每本四、五百页,是的,这就是长篇小说。可能是我性子比较急的缘故吧,所以不太喜欢读长篇小说。你不要急着反驳我,马上我要告诉你,现在我改变了看法。《平凡的世界》一共三本,(三部)每部四百多页。这样的一部作品,却让我看来乐此不疲,感慨颇多。
书早就买了可一直没有看,儿子看了两遍,每次看起来,吃饭、睡觉、上学好像都和他没关系,总要让我催促着他去干。去年寒假语文老师给他们留的作业是让他们写《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因为儿子极力推荐,因为对作品大名鼎鼎早有耳闻,我也捧起书看起来。照例先看了作者简介,感慨不凡。随手又翻开书,看见第一部卷一字样,就有悔意,但基于对儿子的承诺,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这一看才理解了儿子的废寝忘食,才明白了“长篇巨著”、“史诗般的品格”的描述。 时间跨度1975年—1985年,10个春夏秋冬,描写中国在改革时期,人民生活、社会政策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巨变。渐渐读进去,只觉的时常出现一种感觉,身体里的不知名的热热的东西一直向上涌,突破喉咙,一直涌上头顶,好像要涌出来。对于人物的描写,对于时代的体察,对于人生命运的感悟,对于情节的紧扣,太多感想,不知和你怎么说。很多书评、读者的读书体会都向我们总结和高度赞美了小说关于人物刻画、情节描述、语言运用的精准、连贯、精炼。但长篇小说涉及的庞杂人物,中国改革10年人们的痛苦和挣扎,读来不免常让人感到无奈、压抑。亏的明亮、自然的景物描写和描写时运用的手法让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我管这叫“小情调”)。给我带来片刻的轻松自在,调整一下心情,再进入下一个情节,跟随事件发展,感受人物的的悲喜生活。绚烂的四季景色描写,抚平人们受伤的心灵。面对无奈的社会条件,痛苦的人们生活,作者也许正有此意吧。感到轻松的同时,还强烈感叹作者观察的细致,感情的细腻,对生活的热爱,描写的技巧和用词的趣味。
让我们重温那自然、唯美的四季描写和其中的“小情调”吧,相信你也会有感于此。
春天
(清明)以后紧接着的几天,气候突然转暖了。人们惊异地发现,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桃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同时,还有些别的树木的枝条也开始泛出鲜亮的活色,鼓起了青春的苞蕾,像刚开始发育的姑娘一样令人悦目。
路两边笔直的白杨树已经缀满了嫩绿的叶片。晚风和树叶在谈心,发出一些人所不能理解的细微声响。
所有的乔木、灌木和大部分野草,都有了树叶。就连对春天的爱抚不很敏感的枣树,也开始生出了嫩芽;庙坪重新泛起了一片朦胧的绿意。豌豆已经缀满了粉红的小花。
河两岸的缓坡上刚出地皮的青草芽子和枯草夹杂在一起,黄黄绿绿,显出了一派盎然的生机。柳丝如同少女的秀发,在春风中摇曳。
夏天
夏夜凉爽的风从山道里吹过来,摇曳着树稍和庄稼。月亮升高了,在清朗的夜空冷淡地微笑着。星星越来越繁密,像在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上缀满了银钉。
农历五月的黄土高原,阳光明媚不凉不热,原野里也开始热闹纷繁起来。麦黄,杏黄,枣花黄;安详的蝴蝶和忙碌的蜜蜂在花间草丛飞来飞去。
秋天
(雨中的原西城非常寂静)天空灰暗的云朵一直低垂下来,和城外山峁上蓝色的雾气溶接在一起,缓慢地向北方涌动。偶尔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和几声狗的吠叫,那声音听起来也是湿漉漉的。
雨季结束后的天空纯净而湛蓝。糜谷黄了。苹果在枝头如羞涩的少女露出红艳艳的笑脸。有些性急的雁群,此时已经从鄂尔多斯茫茫的草地里飞来,嗷嗷地掠过清净如水的天空,到南方寻找温暖去了。
冬天
(小寒前后)黄土高原千山万岭已经光秃秃地看不见任何一点绿颜色了。一座座山峁像些赤身裸体的巨人,任凭严厉的风鞭抽打自己黄铜似的躯体。大小河流,顿失滔滔,全部被坚冰封盖。河两岸地悬崖上,垂挂着巨大的冰帘;曾经奔涌的飞泉——这大自然诗一般的激情——似乎突然“定格”了,冰体依然还保持着激流腾跃中的姿态。
这季节,寒冷的山野显得荒凉而寂寞。黄土地冻得像石板一样坚硬。山野和河边上的树木全部掉光了叶子,在寒风中孤零零地站立着。植物的种子深埋在土地下,做着悠长的冬日的梦。
“大自然不管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总是按它自己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变换着一年四季。”让我们在变换的四季中,学会观察美,描绘美,感受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