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抒情达意的常见之物,它坚韧刚劲,生趣盎然,是高风亮节的代表,素有谦谦君子之风;也是“岁寒三友”和“植物四君子”之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郑板桥的笔下,岩竹是自己品性和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用竹子表明自己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他也借竹子启示我们无论在多么曲折恶劣的环境中,都要坚持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
郑板桥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且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在王维的诗中,竹林是偶寄闲情的圣地。月夜朦胧,缕缕清风拂过,茂密的竹林被风吹的飒飒轻响。在一片片竹影斑驳中,一条绿叶铺就的弯弯小径延伸至竹林深处…… 夜晚静悄悄的,似乎一切都沉睡入梦,幽静的空谷一片寂静。诗人清静安详地端坐在林中,“咚”…“咚”…一声声悠扬的古琴音婉转回荡,打破了这幽深竹林的寂静。这琴声时而高昂,时而欢快,时而悠长。乐曲令人陶醉。 循着琴声深入这片深深浅浅的“绿海”,走的越深,林中越发神秘而美丽。清凉的空气侵入鼻息,令人心旷神怡。 这月夜的竹林让诗人沉醉,它净化了自己心中所有的不安,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了自己……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洁,徒自抱贞心。”在南朝刘孝先的笔下,诗人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即使青翠欲滴的竹子生长在荒郊野外,但它长 长的竹梢高耸入云。就算无人能欣赏它那高洁的节操,但自己却仍抱有坚贞不变之心。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在刘禹锡的意境中,竹子却是寄托相思之物。据《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那纤细窈窕的斑竹枝啊,上面承载了多少古人的泪痕与相思……
若有来世,我想做一枝竹子。一枝风中狂放不羁,静中哀怨愁肠的竹;一枝透出宁折不弯的气节,而抵抗力和柔韧性异常可惊的竹;一枝有着蓬勃向上的精神,但及凌云处有低头叶的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