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这也是儿时在农村生活过,还有家里有院子人特有的见识吧。
记得最深的就是姨夫在早先时,我想想那会儿大概就是十几岁的样子,记得姨夫那会儿任小领导,姨那会儿大概六十来岁吧,因为特殊的原因,姨与母亲是同母异你的关系,所以她俩年纪相差的要远一些,我与母亲聊天聊过这个点,我们都一致认为姨对母亲不像是姐妹的关系,反倒有母女那样的感觉,那时母亲孩子多,儿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姨家生活的,后来有了小弟之后,我就被接回来,但总归还是习惯性的,有事没事就去姨家,吃喝也罢,玩耍也罢,跑得很勤快。
扯远了,再回到姨六十来岁那会,那时姨夫不知从哪儿买回了好木材,按现在的理解,应该是柏木,先是拉回来长长短短的木头,后来又请来了木匠,然后就在院子里开工了,那时的匠人很专业也很辛苦,往往一个活要住在主家十天半月的,起先也不在意,后来成型了才知道是打棺材呢,那是真材实料,一个钉子一个卯那个做出来的。
在坊间,就有到了六十岁以上可以做材儿的讲究,做了后搁在阴凉的地儿,并不觉得不吉利什么的,反倒有喜材儿的说法,这一放就不知放多少年了,到用着的时候直接摆出来,再请油漆或美工的师傅在材上画上图案,吹吹打打抬走了,再深埋到坟中,是一个人的归途。
哪回提起材儿的事,老公说他们小时候,爷爷奶奶也是早早就做了材儿,放在西厢房里,房子凉快,材儿也是好木头,通常就做为储存粮食的器皿一般,最有意思的是那会儿他们还小,玩性也大,叔伯兄弟几个时常绕着材儿玩,有时还躲在里面藏猫猫呢。
今年家中有白事,公公去世后,小叔子挑得材儿,价格什么的也居上,肉眼看着无论是样子还是质地或者陈色都是上乘,但据懂行的人讲,可能只有部分是柏木,或者是皮上是柏木的,里面就是别的东西压缩板之类的,所以到出殡那天抬材的人说可沉了。
但无论是什么材质,入土为安最重要,孩子们尽了心,平平顺顺地把老人们葬了就好。
那天归家去,父亲捏得几块木头让我放在床头吸味的,我问说有什么讲究,他说见着有一家也是请了工匠做材儿了,他去看时,见有边角料,又见是柏木的,所以就挑了几块。
拿在手上时,我悄悄看父亲的表情,觉得正常,怕人年纪大了,见到这些会不会有悲伤的情绪什么的,好在还好。
亦或者这是每个人都会用到的,也是每个人最终的落脚点,一想到这些,连自己心理也不那么平静了,也突然的些感慨,人呀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