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李娟参加董宇辉一场直播会谈将成为热议。
这是一场尴尬的访谈。 两个不同频的人在互相“努力”的释放善意,释放坦诚,“努力”的彼此调频。 但最终这种努力是失败的,而谦卑的李娟在被采访过程中不停道歉,她给不了“价值”,给不了“正能量”。
董是一个二元论者, 她是一个一元论者,天然的体验者,易经思维者。 董的世界有明显的好坏。娟的世界坏中有好,好中有坏。
董有太多“苦”与“乐”,“好”与“坏”的华丽辞藻, 而娟所有的视角是“体验”,没有太多的评判。 最后董对娟的总结性评论用一堆他擅长的排比与辞藻的堆砌来定性与形容娟是一个“善良”的人。 娟的直接反应是谢谢你的一大“坨”巨大的赞美。 这个反应太有趣了。 前面的访谈中娟就直接表达了对别人评判她“单纯”的反感与不悦。董反问她,你认为的“单纯”是什么。 娟坦诚的表述, 在面对大灾大难时,她有太多情绪的宣泄就不能算“单纯”。她理解的纯真之人,比如牧民,面对大灾大难的时候不会有那么多情绪,而是该做什么做什么。 过多的情绪就是矫情,不能称为“单纯”。 这是娟的本像。 她渴望的成为一个纯真的人, 这个纯真是有小孩子的“天真”,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 小孩子没有那么价值评价,一切都是体验而已。 就好比,董的心中有他所谓的“黑”,与“白”, 他最后定义娟是“白”, 娟反感到,天呐她努力修炼自己成为一面“镜子”, 她的内心能映出一万种不同程度的“灰”,你怎么就形容我是“白”。这种看似“赞美”,是对她的误解与否定。 她并不认为她的纠结,内耗是“不好”,是“短板”,是“缺点”,坦然的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沮丧,接受自己的无力,接受自己的愤怒, 接受自己的不好。重要的是她能“觉察”到这些情绪, 能“看到”这些情绪,“记录”这些情绪 。 所以董说“不好的相处,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而她说“与不好相处也是好的”能增进自己的觉察力。这是娟的一元思维。她的书记录牧民的生活,她不觉得牧民的生活是“苦”、“贫穷”与“不堪”的, 而董的出世思维是牧民的生活是苦难且需要拯救的。
董用一些访谈技巧,赞成她,“我理解, 我也这样”,而且自己放下姿态说出自己从贫苦家庭出来努力不敢松懈的向上的不容易, 希望娟“放松”也同等地述说自己内心的不易。 在董的想象中,这个贫苦单亲家的小姑娘一路走来一定有太多的不容易, 她的不说是她的内向,放不开,不坦诚。但是娟是一个一元体验者, 她所经历的一切她并不认为是苦,只是“体验”而已。她的人生只有“体验之乐”,哪有什么苦呢。
还有一个小片段, 娟说自己也看直播,董问她看什么直播。娟说我喜欢看“打铁”“剥鸡蛋”。 董表示很意外,不理解。 娟解释道,打铁多有趣啊, 把铁烧得红红的然后能打造成各种形状。 董的直播与他的受众在追求“知识”,能够在“直播”中也要输出文化、观点、要有意义、要对人有帮助。 娟的意识是一元的,她追求的是“有趣的体验”,这样的视角下,剥鸡蛋,打铁真的好有趣,值得花时间观看啊。
一个敏感的作家在试着袒露自己失败后,非常懂得对方希望要什么, 所以她一直道歉, 对方希望她袒露自己的不容易,展现努力的意义。但以她的真诚做不到违心,她写作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还能给自己带来金钱的价值。她没有要成为“高尚”的“强者”、“拯救者”。她敏感地感受到了董的价值观中对她期待的所谓的“你应该…”, 她没有这些,所以她的谦逊让她一直道歉。一个被访问者她的道歉在于她上不了价值,给不了正能量。
董想挖掘出为什么“李娟”能成为“李娟”,是什么当她写出哪些感染人的文字。
董的旁敲侧击,问她看了哪些书,哪些书对她有巨大影响;问她苦难的过往,是不是一颗努力的心驱使她写作; 你为什么不写牧民的苦难,为什么你的眼中都是美好。
这些问题全被娟打太极式地回避了。
什么让“李娟”成为“李娟”
让我想起她在书中记录的一位老师的有趣的小片段。
一个冬日的午后课堂,威严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对着满教室的小学生说,“孩子们,今天非常的冷,外面下起了雪…, 所以我们要怎样?”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我们要认真听课,好好学习。 这位直心的老师说:“下雪了!孩子们!下雪了!去玩啊!下课!” 所以这些孩子们人生中有一堂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学习”,但印有“初雪喜悦”的课堂。
这样的老师是允许孩子脱了鞋子在河边玩耍,让她光着脚丫体验河流,感受河床淤泥润滑地挤出脚指缝的乐趣。
虽然这不是发达的城市,不是名校,但是她遇到了能尊重孩子纯真本性的老师的启发,老师们教会了年幼的她链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记录这些美好成了她苦难生活的出口与解药。也许,这是“李娟”成为“李娟”一个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