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42:能力的修炼:隔行如隔山是真的吗?如何让自己的努力不白费?各行各业的顶级高手是如何修炼出来的?谈谈你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关于能力,不能不提就是能力三核的概念。做成一件事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叫做能力,而能力分成三个部分:知识、技能、才干 。
知识就是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概念、做事情的流程,通过学习记忆而来。比如我们从小到大看过的那么多书。
技能是指我们能熟练操作和完成的一系列动作,通过训练而来。比如说写作、解决问题、 英语、信息搜集、时间管理;
才干是我们通过大量练习,内化到无意识使用的一些技能、品质和特质,是先天天赋和后天大量练习的混合,通过大量训练,从技能内化而成。比如说:乐观、幽默感、直觉。
其实这一理念我们曾在图乐园的十一城市挑战赛中运用过。
十一挑战赛,孩子们要在自己的城市奔波一天,自己挣午饭钱,
知识:阅读任务卡,理解任务
技能:生存挑战中销售物品环节需要与人沟通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与队友的合作能力,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采访他人的过程需要表达能力,克服羞怯的勇气,数据收集需要分析和综合能力。
才干:幽默,乐观,热情,好奇心
这些能力的差距也因人而异。
知识:能理解阅读卡的所有任务,上下联系,将相关的信息组合,做出最经济的时间组合。如今知识的获得在网络时代变的廉价且便捷,懂得使用相应的手机软件或者搜索引擎,关键词搜索就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学得更快,更精准。
技能:知道该销售物品给路人换取午饭生存金,但不代表能顺利开口,能坦然面对他人的拒绝。知道完成任务需要去采访路人,但看到行色匆匆的路人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紧张或者都忘了要问什么。在各大商场收集完数据,疑惑这些数据的真正意义。所以,尽管可能对很多技能“了如指掌”,真正运用时却无法“脱口而出”。
知识能学到,而技能只能通过习得而来。
知识学习是瞬间的,比如百度地图查询到哪个站点,知道与不知道之间甚至只取决于网络的通畅程度。
技能则需要漫长的漫长的笨拙期--如果你不能接受自己笨拙的开始,那么就永远不会学好任何技能。第一次和陌生人说话时的面红耳赤,第一次演讲时的语无伦次,第一次骑车时的跌跌撞撞,第一次做菜时的手忙脚乱,没有人的第一次是行云流水的。但重要的也正是这一面心智的打开,使得有些在读书阶段胜出的孩子在其他的领域并不能同样优秀。
当一门技能被反复操练,就会进一步内化,成为才干。
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其实真正相隔的,是入口的最底层,越往上走,运用的能力,才敢都是越来越接近。
这就是功不唐捐。
隔行如隔山的是最底层的知识,技能是能够在不同的职业领域迁移,而才干可以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延伸。
小时候大家会觉得专业很重要,其实长大了才明白,出色的人无疑都是认真努力自律,这已经上升到了才干,以我自己观察到的经验,越来越多的高手,不仅仅是专业出色,更是综合能力强。
知识:我自身的经历也告诉我,当年因为我学习了心理学知识,所以开始对儿童心理学感兴趣。十几年前,学习心理学知识的人本来就很少,当年拿到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同学是一批,到二级又少了一些人,十几年下来,依然还在这个领域不断折腾的人更少了。
技能:在知识领域我踏入了心理学之门,那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做着心理咨询相关的义工,孩子出生后,转向给孩子们组织活动,从2010年起,基本上一周一次的频率策划着各类适合孩子们的活动,这段经历让我不断接受着团队活动策划并执行的训练,进而习得了很多相关技能,当然因为有需求,又转向书本去学习了非常多的知识每周运用。
才干:一周一次的频率,加上孩子的成长总是无法走回头路,推动着我不断学习,快速学习,同时面对孩子就是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在才干上好学,坚持,乐观又变成了我的内在品质。
正因为好学和坚持,让我在生活的很多领域不断感受到这一品质的好处,我学习新的事物不再畏惧,而是只需要决定是否准备把时间花在这上面而已。
2014年末去新加坡因为发觉《新加坡小学科学》编得非常好,鉴于是英文版,上海的孩子可能一下子不能理解,所以决定每天录制十分钟左右来给孩子们翻译讲解学习,2015年花费了大约9个月,完成了这本书的学习。
2016年下半年打算把自己喜欢的瑜伽好好地拾起,自认为自己有好学和坚持的品质,期待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己对身体的掌控感越来越好。
所以,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力的迁移,从过去成功实践中,提取出能力精华,然后放到另外一个领域去。
总结
一个典型的优秀人才的能力结构,是T型结构。
T的一横,左边是“经验见识”,右边是“通用技能”,这一竖则是“专业能力”。一个人若是有足够的见识和圈子,有很多可迁移的技能,有一门专业知识,就是最好的能力结构了。
这些都是细碎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