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到一则新闻《婆婆看不惯儿媳教育孙子的方式,结果三方打了起来》
孩子在院子里面把鸡赶得到处乱飞,母亲拿着棍子责骂孩子。婆婆看不惯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吵着吵着就打了起来。
我想,婆婆和母亲肯定都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吧。
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是从书中学的,有的人是从电视上学的,也有的人,是根据自己的经验。
01
无论我们到什么年龄,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小孩子。这是不争的事实,毕竟我们永远也别想比我们的父母大上几岁。
通常来说,年龄总是会和阅历、经验连在一起,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尊敬长辈,谦而好学。例如,长辈夸我混的不错,我要说还要多听听您的教导。
谦恭的话听多了,自然就相信了。这样一想,我身边那么多好为人师的长辈,也就不奇怪,都是因为我的谦恭使然。就像一个取经人,找长辈谈话好像就是为了求取人生的“真经”。
但是自从进入信息时代,这种连接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弱。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对互联网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慢慢的我懂得比长辈还要多,但是还是改不了取经的毛病。
这种骨子里的谦恭,使我在对待长辈的观点上,不太能做到客观公正,即使这个观点关系到我自己的人生。
我常常听到这样或那样的人生建议,这些建议令我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因为建议通常是方向,但不是方法。
对我这样的孩子,如果每个长辈都固执的用他们自己的经验给我提建议,那我最好的方式就是摇骰子了。
如果他们“为了我好”,私下里猜拳比出胜负,那我一定感激不尽。
02
好的话,过几年我应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如果按着传承的角度来说,我应该把我的经验、我从长辈那里求取的经验,通通灌输给他。最好有长辈在一旁监督,防止灌输过程中有遗漏。
这让我想到了读书的场景。
我在平时读书的时候,十分反感所谓的情感、人生的干货类文章,煞有介事的罗列鼓舞人心的话。
这些文章其实就是在灌输经验。书中写了处理家庭关系,只要情商高就可以了;书中也写了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人生的成功。都是前辈们积累的经验,我能搬过来用吗?
书中告诉我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确实,我坚持不懈的跑步,总能跑满一万米。
但当我被迫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时候,经验没有告诉我如何才能前进,我失去了方向,像卡住机器一样,挣扎个不停。
我不希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像个卡住的机器,等着我去指导他,帮他。我希望他能自己找出前行的路,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来自长辈的经验。
经验是总结性的,主观,且带有教育的口吻;故事是描述性的,相对客观而且不强制。
以后,我想我会说我的故事、长辈的故事给他听,至于他能从中收获到什么,全凭他自己的理解,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拥有无限的可能的孩子。
在他遇到困难停滞不前时,如果能从长辈的故事中得到一丝的力量,甚至有幸学到了处理方法,那么这个故事就有了价值。
03
孩子就像一粒不知名的种子,我们也不知她长大了会开出什么样的花,长成多高的树,甚至连她会不会像蒲公英一样被风一吹就飞走了都不知道。
但是我们仍然会义无反顾的帮她们浇水,施肥,呵护她们的成长。
随着她长大,我们可能会陷入误区,我们会特意的培养她开出我们认为好看的花。不恰当的呵护方式,反而影响了她的成长,何苦。
罗素先生曾说过:参差不齐乃是幸福本源。无论她是鲜艳夺目的红花,还是纯净无暇的白花,我们只需为她鼓掌就好。
若她在那时还能对着我开心的笑,我一定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