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故事:
老人门口有一片草坪,老人非常喜欢安静的在草地上享受阳光。某一天,一群小孩来草地上踢球,非常吵闹。老人想把这群小孩赶走,怎么办呢?他对这些小孩子说“小朋友们以后只要来玩,我就给你们一人10块钱!”这群小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来了。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 “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10块钱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块钱了。”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 5毛钱了。”孩子们说“5毛钱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看完这个故事后,有人觉得老人好聪明啊,终于如愿以偿了!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
人的动机来源可以分为两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你去做一件事情并不为得到什么,完全是凭兴趣喜欢,比如故事中的孩子喜欢踢球,没人给他钱他也会踢球,因为喜欢。
外在动机:就像故事里老人给孩子们的钱,就是外在动机。还有很多父母鼓励孩子奖励孩子都是外在动机。
折扣效应: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时,外在动机足够大时,内在动机就会打折扣。当外在动机突然下降时,他就会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了。就像故事里的孩子突然对在老人这里踢球不感兴趣了(这里并不一定是对踢球不感兴趣了)
反观中国父母:
有很多中国父母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这和故事中的老人有什么区别呢。除非物质奖励一直持续且不断增加,否则突然有一天没了这些奖励,孩子会对学习比原来不给奖励时更没有兴趣,原因很简单,孩子已经潜移默化的将外在动机(物质奖励)视为学习的动力,而内在动机(兴趣爱好)大打折扣,最终会完全不感兴趣。
怎么办呢?
当孩子对某个科目完全没兴趣的时候,可以用物质奖励刺激。(注意:时完全没兴趣)
如果有一点兴趣,就用口头的鼓励。(看到这里肯定有很多父母认为:这个我懂,我经常夸我孩子说:你真棒,你就是爸妈的天才!我很抱歉的告诉你,你又错了,如果你经常以孩子天生或者天赋来夸奖孩子的话,会在孩子心里形成:我能做的好都是因为我有天赋天分。当有天遇到挫折的时候,孩子会潜意识里认为我的天赋只有这么多,就会很快放弃!)
那应该怎么夸孩子呢?
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做的好是因为他努力的结果。比如说:我就说嘛,只要宝贝努力,一定能做的好的!(这样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努力还不足够,还会继续努力克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