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莼鲈之思
【拼音】chún lú zhī sī
【释义】
莼:莼羹,莼菜做的羹。
鲈:鲈鱼脍(kuài)
【出处】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莼鲈之思”说的是西晋人张翰的故事。
“莼”,指的是莼菜。莼菜属睡莲科植物,在我国黄河以南地域的池沼河塘中都有生长,尤以江浙一带为多,每年阳春三月是采摘莼菜叶的最佳时节。莼菜味甘性寒,长久食用对人体很好。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 F. Gmel.),莼菜科莼菜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茎小,茎细长,多分枝;叶二型,浮水叶为盾状,上面绿色,下面带紫色,无毛;花小,暗紫色,花药条形,果实革质,长圆状卵形,顶端有弯刺。花期6月,果期10~11月。莼菜的得名,缘于它的嫩茎像细丝。
莼菜原产中国东南部,大多生在长江流域沼泽地,尤以杭州西湖、江苏太湖等地闻名, 江西、湖南、四川、云南也有;国外地区,俄罗斯、日本、印度、大洋洲东部及非洲西部也有分布。莼菜适应性强,性喜温暖和阳光充足、水质清洁的深水环境中,具有一定的耐寒性。莼菜的繁殖方式一般为分株繁殖。
莼菜的茎叶含有丰富的胶质,鲜墩细滑,与茭白、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齐民要术》称:“芽羹之菜,莼为第一”。莼菜不仅是珍贵的食材,还具有清热、消肿、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痢疾、黄疽、水肿、小便不利、热毒痈肿,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西晋时,张翰在京城洛阳当官,看到秋风起,就想起了家乡的莼菜、鲈鱼,竞弃官而归。后人就将怀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鲈”,指的是鲈鱼,鲜嫩味美,长四至五寸,历来为名贵鱼品,我国沿海均有出产。鲈鱼味甘性平,营养价值很高,李时珍说它能“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多食宜人,曝干甚香美,益肝肾,安胎补中,作脍尤佳”。
鲈鱼脍: 金齑(jī)玉脍原名鲈鱼脍,是一道特色名菜,属于西安仿唐菜水产类菜品。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相传隋炀帝巡幸江南品尝此菜时,因其味鲜美异常,鱼肉洁白如玉,齑料色泽金黄,连声赞曰“金齑玉脍!”从此,“鲈鱼脍”就换了这个新名字。据《大业拾遗记》、《太平广记》、《隋唐嘉话》等文献记载,此菜都用鲈鱼作主料;齑料则不尽相同,但必用黄色。
张翰是苏州人,在洛阳做官。当时是齐王马同执政,齐王任命他为大司马东曹掾。
有一年秋天,张翰在家中和朋友小聚,正在热闹之时,忽然刮来阵秋风。于是,张翰就想起了老家苏州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他跟朋友们说:“人这一辈子,最快乐的,莫过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哪能为了高官厚禄,为了一个好名声,而在远离家乡的千里之处做官呢?这些年来,我一直不明白这一点,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
张翰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就上书给齐王,说明了这个理由,辞官回乡,过上了他理想中的生活。
莼鲈之思一般是用来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例句】
离开中国去巴黎快十年了,她不免有莼鲈之思。
【近义】
莼羹鲈脍
【反义】
鹤唳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