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也能涨知识呦,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最近在追剧,看《鹤唳华亭》第4集卢尚书年事已高,起莼鲈之思。因卢士瑜是罗晋饰演的太子萧定权的老师,太子对老师卢士瑜那是相当的依赖和信任。一见到莼菜、鲈鱼,就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但是他舍不得呀,舍不得老师走,于是就烦躁地命人把那些菜纷纷撤下去。
后来,知道老师要替自己顶罪,命在旦夕的时候,太子萧定权不淡定了,放弃体面,冒着被治罪的风险,向皇帝请求。最终,卢士瑜被允解甲归田。太子萧定权送自己老师的一句话:
"愿尚书羁旅浩荡,青春作伴,早日还乡。"
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会感动于太子与卢士瑜的这段师生情,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明白莼菜、鲈鱼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太子一看到这几个菜就不淡定了?今天咱就来”科普“一下。
一、莼羹鲈脍
《世说新语.说鉴》、《晋书·张翰传》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一日,见秋风起,思念起吴中的菰菜羹、鲈鱼脍,令他弃官而返乡的这道苏浙佳肴,就是"莼羹鲈脍"。鲈鱼产于近海,味道鲜美;莼菜者,多年生水草。
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后人用莼羹鲈脍或季鹰思归等典故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事顺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围绕"莼羹鲈脍",古人先后创造出"鲈莼"、"莼脍"、"忆鲈鱼"、"忆鲈"、"思鲈"、"秋风鲈脍"、"鲈肥莼美"、"脍美莼香"、"张翰鲈"、"张翰脍"、"张翰思归"、"秋风思归"、"江东脍"、"莼鲈秋风"等专用词汇来演绎佳肴之美和思乡之切。
二、典故沿用
张翰"莼菜鲈鱼"的故事,最终成为典故,在后期的诗词文章中被不断引用,以此表达思乡之情和归隐之意。比如唐代的这几位诗人的诗词:
《维扬送友还苏州》
崔颢
长安南下几程途,
得到邗沟吊绿芜。
渚畔鲈鱼舟上钓,
羡君归老向东吴。
《偶吟》
白居易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
久寄形于朱紫内, 渐抽身入蕙荷中。
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
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西塞山泊渔家》
[ 唐 ] 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日本,嵯峨天皇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诗句,收入唐人诗集,并不逊色。
不仅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比如我比较喜欢的这首辛弃疾的词《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苏东坡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
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去江南品尝一下莼菜鲈鱼,似乎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
米芾:"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
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
三、寓学于乐,学不止息
追剧的同时,学到一点知识,是不是觉得也挺有收获的。其实,学习就是一个永不疲倦、永不止息的过程。它可以存在于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可以存在于追剧、观影的娱乐中。只要你想,肯定存在你不知道的知识,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求知若渴之心。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当求知若渴。“与大家共勉。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作者简介:汝年年,来自十八线小城,爱花爱草,爱读书爱思考,永远找有阳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