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也可以这样想想:
•当了父母之后,我们的生活突然改变了节奏,因为太爱孩子,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未来给忘了。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孩子的吃喝拉撒里太久:我们是孩子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我们的任务就是手牵手地把他们送过桥,让他们平安抵达成人世界的“彼岸”。既然身为桥梁,我们怎么可以变得裹足不前,安于现状?只要妈妈停下步子,孩子就不会有大进步。
•妈妈是孩子最早的引路人,妈妈的格局太小、视野宽窄会先于学校而影响孩子的生长环境、身心发育,乃至孩子的性格养成。所以智慧妈妈要往外走,带着孩子一起去见识成长带给我们的各种人、事、物。
•孩子一定会长大,只要不太笨的孩子一定会通过学习知识让自己学有所长。然而,做父母的更大的育儿命题不是教孩子成才,而是带孩子成人。想一想,当孩子长到18岁那一年,他将会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父母?他会拥有自己的朋友、师长和自己的爱好梦想吗?他会关注自己的心灵和他人的甘苦吗?
•没有胸怀的孩子容易迷失方向,所以我们从养育的源头起就要关注孩子的胸怀。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试试:
•为孩子找到一个亲密家庭,可以是父母信任的朋友或孩子同学的家庭。周末,让两家的孩子们互相串个门,轮流由一方家长“带教”双方的孩子半天或几小时,让孩子学习与小朋友的家长或成人相处,这会为孩子带来许多你不曾想到过的好处。
•在延伸家庭中更容易建立起孩子的自律心和自控力,孩子总是自尊和自爱的,在外会比在家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举止。
•让孩子学会观察别家孩子的行为举止,好的方面,他可能会模仿或学习;欠缺的方面,他可能会意识到原来那是错误的,以后自己需要避免。
•增强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有助于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照顾自己,体谅他人。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想想:
•不要放弃任何一位爱你的孩子的人,他们能为孩子做到的,可能恰恰是你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做到的。
•不要忽略身边能为你的孩子带来细微关怀的事,它们虽然没在第一时间引起你的足够注意,却可能在你孩子的心中价值千金。这些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能量。
•孩子需要吸收父母之外的爱和教养,就如有了阳光照耀还需要雨露滋润。别忘了,在教养孩子的进程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经验上,父母都属于有局限的“新鲜人”。
•忘掉我们想的是什么!经常想想孩子在想什么,童话般的精神世界才是孩童时代最需要的食粮。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试试:
•赋予孩子心灵力量的一定不是玩具、甜点和游戏;赞美就如孩子手上的一根哈利·波特的魔法棒,让孩子喊出感恩的话语,他们手上的魔法棒就越有力量。
•不惜一切机会鼓励孩子对一切美好事物、美好情感进行赞美,再小的事也值得一次感恩,一次发出内心的赞颂。例如,妈妈做的一道拿手好菜,爸爸哼了一首好听的歌,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感觉,假日里全家一起的旅行,秋天散步时踏到的每一片落叶,傍晚望到的一次完美的日落,在夜晚巧遇的一轮明亮满月……只有父母不停地赞美,孩子才会心心相印地开始赞美。
•既然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缘分是值得去感恩的,那就让我们从生活小事开始做起。晚上睡觉前,给孩子的早餐桌上留张小纸条,如果宝宝还不识字的,就画张涂鸦:
“早上好!妈妈上班去了,但妈妈想你哦,也希望宝宝想妈妈。”
“宝宝,今天妈妈晚上下班晚,不能和你一起吃晚饭,但妈妈会给你打电话说晚安的。爱你的妈妈。”
可能用不了多久,你也会收到孩子给你的贴心纸条了。
•孩子与自然和动物最亲近,那就让我们从这些最自然的事物开始学习赞美吧!忘了手机,把它扔进挎包里,和孩子一起把心扉打开。
对着小溪喊一声:
“哇,这水真清,可以看到蓝天的倒影。”
对着爬树的松鼠喊一声:
“小松鼠,你翘翘的尾巴怎么可以这么好看?”
妈妈的心开始柔软,孩子的心才会柔软;妈妈的眼睛开始美丽,孩子的眼睛才会美丽;妈妈说话悦耳,孩子说话才会悦耳。妈妈会感恩,孩子才会感恩。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想想:
•把沙漏比作时间,把沙漏里的每颗沙子比作故事,当时间的沙漏填满了10年的光阴,故事也就填满了孩子的心。故事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清节,更是情节背后的喜怒哀乐和喜怒哀乐里的人生道理。
•听故事更方便孩子去展开无限的想象,也为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提供感情交流的纽带,这条纽带会随着故事的增多而增强。我们不能忽略了讲故事中的亲子力量。
•当我们发现了故事对孩提时代的强大作用后,就会克制不住地变得功利起来,想打故事的主意。千万不要拿着教科书、闪卡和英文单词卡来偷换貌似无用的故事书。帮助孩子从小故事里读出大情怀,帮助孩子拥有生生不息的原创力,这样他们才会用好教科书里的“死”知识,才会知道如何用舌头来讲好自己的“故事”。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试试:
•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在生活上或学习上遇到难题,不妨帮助孩子去设定一个计划、一次发明、一次尝试,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困难是引导孩子学习的开始,不要把学习变得与己无关似的,也不要让学习变得枯燥和乏味。
•再忙,我们也能想出办法,只要我们明白为何不能缺席,缺席对孩子、对自己就意味着放弃,就是放弃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契机、感动和改变。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试试:
•鼓励孩子参与到身边任何能帮助他人的活动中去。当孩子被他人需要时,就是他的价值被最好体现之时。让孩子通过帮助他人去认识自己的价值,是对他的最好肯定和最大鼓励。
•一个有能力、有愿望帮助他人的孩子,自己也会变得阳光、自信,会更崇高精神世界的理想和追求。这样的孩子不仅会有动力学习,而且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学校和书本里,他们会从社会活动中和精神楷模身上吸收到非同一般的养分,这是素质培养最好的实践。
•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拥有胸怀,因为胸怀会带着他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因为胸怀,你的孩子才会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才会有他的精神。
•人的优秀是需要从小耕种的。寻找一本好书与孩子一起读,发现一个楷模让孩子去追随,这些都无关知识,却有关信仰,有关情感,有关我们能为他人做点什么的愿望。孩子都喜欢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美,为了这份承认和赞美,他就会不断地付出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想想:
•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就如同学习吃饭的孩子会把饭粒撒一地,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让他们在混乱和出错中继续练习吃饭。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孩子都比较乖,看起来都很少出错。其实,这不是因为我们的孩子生来就是好孩子,也不是我们的孩子比西方的孩子胆小,而是因为做父母从来没有给予孩子太多机会去犯错。但只要父母“管束”的外力一旦在孩子身边消失,那么他们犯错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我们害怕孩子犯错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比孩子更能预料犯错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是我们能预测因果关系。正因如此,我们会千方百计地不让孩子犯错。但这的确有悖于成长的自然规律,不犯错永远不知道犯错的结果有多可怕。所以,只有让孩子小错多犯,才能不出大错。
•天下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只有犯错后不知道如何悔改的人。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犯错而在纠错上。
•不怕孩子犯错,并敢于等待孩子“自我醒悟”,这虽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教子观念,但生活于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充分接受新观念。犯错是孩子长大的一份“权利”,我们不该剥夺它。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想想:
•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需要家庭之外的人和事来促进、影响和孵化。为孩子找到一位可以聊天、谈心的人生辅导员,就如把他领到一位亦师亦友的人生导师面前。
•让孩子的身心感受“自由”,就得允许他们犯错。父母该做的就是准备好等孩子犯错之后,能指点他找到一位可以谈心、可以帮忙的人生辅导员。
•人生辅导员可以让孩子身边任何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是孩子的一位忘年交,也可以是一位好邻居,更可以是学长,或家族中有着特别经历的叔叔或阿姨。
•父母与孩子的“近”是有距离的,与孩子的“远”也是有条件的,我们无法永远“霸占”孩子的身和心,他们必须远行,那么就让我们在他们的周围建立起一个个能量库,等他们需要我们时,可以随时找到能量库,回到能量库取暖或充电,诉苦或痛哭,疗伤或小憩。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试试:
•如果我们与孩子的意见相左,是否可以考虑找到一个第三方的意见来影响孩子的决定?有智慧的父母就是有能力把自己的决定演化成孩子自己的决定。
•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妈妈越“弱”,孩子越强。孩子强了,他就有能力为自己做选择。
•甘于做一个能为孩子鼓掌叫好的粉丝,而不要做为孩子冲锋陷阵的妈妈。巧用“第三种力量”,让孩子舍得服气,取得当然。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想想:
•孩子无论有什么兴趣,都需要伙伴,需要集体,需要聆听和被聆听。想办法为孩子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是坚守兴趣的重要因素。
•让孩子坚守自己的兴趣比发现兴趣更难。能坚持下来的兴趣都是因为孩子热爱,我们最需要保护的恰恰就是这份热爱,从热爱出发,护航孩子将兴趣转换到特长。
•一个好的音乐导师不只是教给孩子如何奏出音乐,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出孩子对音乐的热爱,能带领孩子体验音乐带来的一份最普通的快乐,能教会孩子听到自己心里最不能替代的音乐。
或许,你也可以这样想想:
•生活里的许多小事都可能成为生命中的某个转折点,所以让孩子体验的角色越多,他的情感就会越丰富,阅历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厚实,最后这一切都会混合“发酵”,酿出一缸完全出乎意料的好酒。
•相信孩子是需要慢养的,因为人生无法速成;相信孩子是有自身成长轨道的,所以我们的一切努力和付出只能成为环境而不是内因;相信孩子所拥有的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们只能顺应而不能强迫。
•孩子亲眼看到的和亲身体验到的将比父母的谆谆教诲来得更直接,更易接受。作为父母,我们能做好的就是为他们发现众多的“第三种力量”,让孩子们去拥抱、体验、感受、感悟,直到发生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