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今天的案子有点集中,十位业主诉鸿坤地产延期交付车位,我准备并案审理。”轻轻呷了一口水,女庭长李德华放下手上的紫红色水杯,告诉记者。
此时是12月16日上午九点,冬日和煦的阳光静静洒进李德华龙河法庭二楼的办公室,在她黑色法袍上的金色天平图案上,在她办公桌上一大摞案卷上,在她自信端庄的脸庞上,跳出一片金色的光晕。
李德华今年48岁,担任安次区法院龙河高新区法庭庭长已经十四年了。近年随着园区发展,原有三万多人口一下猛增到十几万,相当于一个大厂县的人口数。入区企业一万多家,各种矛盾纠纷增加,诉讼案件也就随之增多。只有一名员额法官的龙河法庭,今年审案近600件,都是身量不高,略显瘦弱的她一件件扛下下来的。
上午的审理并不顺利。原告、被告唇枪舌剑,辩论激烈。李德华严谨认真、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地调查,质证,梳理焦点、总结案情,一直忙到到中午没审结,下午接续。没想到这时,有两个原告之间还发生了争议,恶语相向,李德华不急不忙,沉着化解疏导,使双方消了气。说了三个半小时话的她,声音更有些嘶哑了。
“纠纷纾解在萌芽,矛盾化解在基层,‘基层稳则天下安’”
从1995年天津轻工学院法律专业毕业,22岁的李德华来到廊坊市安次区法院工作,屈指算来已近30年。这期间她做了8年办公室文秘,当了4年民二庭的负责人,在龙河园区法庭却一直坚守了14年。
她曾获得全省法院系统信息工作第一,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09年在龙河园区因成功处理龙河园区富士康系列建筑合同案,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荣立三等功。2008年底,当时的安次法院院长邢树奎三次找李德华谈话,最后下了“必须去”的“死命令”,又给她爱人做工作,说这是党组“深思熟虑”的决定,才动员她来到当时一片荒野里没有暖气的活动板房,这个远离市区的龙河园区法庭工作。谁都知道,富士康建筑合同系列案件引发几千人上访,市领导每周调度,原、被告共十四家企业来头大,沟通难度大,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况且当时她这位34岁的女法官孩子尚小,家里还有瘫痪在床需要照料的公公,并且爱人小宋当时还在市检察院侦办反腐大案,一年到有半年回不了家。
“我不大会开车,当时来这儿公交车要一个小时,况且我当时在民二庭负责,工作也是顺手,所以我不想来。”李德华说。
但是组织的决定她还是服从了。后来富士康建筑合同案在她的辛勤努力下成功化解,也证明领导的“慧眼识珠”,为龙河园区选了一名好庭长、好法官,而李德华也因此在龙河园区法庭扎下了根。
走进现在的龙河法庭,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一楼审判区有两个审判厅,二楼是办公区,三楼是生活区。审判厅庄严肃穆;司法文化墙大气、醒目;便民休息区墙上整齐悬挂群众送来的一大溜儿锦旗;调解室“用真心化解民忧,用真情协调民情”的主题背板彰显调解的内涵要义,尤其是审判厅旁的休息区和便民服务区齐备的设施、用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便捷。2018年搬进这座五百多平米颇有特色的办公小楼后,李德华就以她特有的严谨和细心,像打造一个“家”一样把这里安排的功能完备,井井有条。
正是这种细心和认真,让李德华善于从案件中敏锐发现问题线索,及时捕捉群体案件苗头,进行诉源治理。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龙河法庭不同于一般乡镇法庭,37.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既有九个村街,又有十五个居民小区,更有上万家企业——光利税2000万规模以上企业就有16家,每年税收占到全安次区总额的70%以上。随着园区的发展壮大,外来人口已达12万人,社情日益复杂。近几年建筑合同纠纷、征地拆迁矛盾、房地产纠纷,物业管理纠纷,租赁纠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资纠纷等各类案件逐渐上升,给法庭工作带来极大压力。李德华在基层法庭成功化解了不少系列群体性案件,纾解了大大小小的群体纠纷上百件,有力维护了辖区稳定和营商环境。
2021年3月,园区内一家大型企业欠夜班津贴案子突发,一下子就有20多件涌向法庭。李德华敏锐地感觉到这是群体性案件的苗头,她马上与这家企业的法务联系,又到劳动局仲裁机构摸底,发现有这家企业的400多件讨薪案已经到了仲裁部门。原因是这家企业夜班津贴执行深圳集团公司每夜班津贴8元的传统标准,与2008年河北人社厅发文规定的河北夜班津贴20元的现行标准严重不符,不少劳动者以此上诉维权。这家企业虽也在前一年做了调整,但因为人员基数大,有些工作尚不到位。
李德华通过分析案情,发现这个案件的焦点是“诉讼时效”。李德华赶紧让企业的法务和工会在职工中宣传民法典和劳动合同法,尤其是其中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开庭审理一两个案子后,李德华又发现,企业职工有两个200多人的微信群,就说“希望下次开庭你们的群主过来旁听。”
不管企业大小,李德华在判决时都会一视同仁。“我不会因为他是老百姓,我就偏向大企业,这一点可能都没有。”李德华秉公审理,符合诉讼时效的,该支持法庭全部支持,企业也认;对超出诉讼时效的,该驳回的一律予以驳回。
开庭时有些劳动者很激动。闭庭后,李德华一手拿着民法典,一手拿着劳动合同法,一条一条向劳动者耐心解释,指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应该适用的法条,应该怎么判,同时保护他们上诉的权利。李德华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劳动者讲述什么是“知道”,什么是“应该知道”,什么叫“特别法要优先适用”等法律知识,在普法的同时让起诉人心悦诚服。
由于法庭公正的判决,这20多个案件审完之后,潜在的400多件就没有诉,挡在了法庭之外。“群主就在群里自然给大家化解了。说实在的,法庭如果一下子涌进400个案子,我也承受不住。”让李德华欣慰的是,这家6万多职工的企业也做了不少工作,宣传普法、主动和解,该补都给补齐,没有让更多的案子进到法院来。
龙河园区有20多个居民小区,业主和物业公司的矛盾纠纷这几年不少。去年某小区物业费纠纷系列案,也是李德华对群体性事件提前预知并化解在诉前的一个典型案例。当时物业公司诉大多数业主不缴物业费,而业主对房屋质量、物业管理和服务极其不满意,双方剑拔弩张,争执不下,告到法庭。
李德华没有一判了之,她知道,“定纷止争”才是目的。她和同事主动到社区了解情况,寻找问题的症结,给双方作调解。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她要求物业公司到服务好的小区学习,甚至要求他们“把人家的管理制度拍照下来,你们照搬照抄。”,教育督促物业公司改进服务;对业主认真规劝,耐心“说法”,“你们不交物业费,显然是违法,也不符合一个文明公民的修养。”一番心与心的交流,化解了积蓄日久的矛盾,20多件案子全都调解成功。
李德华还组织六个小区的物业经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升为业主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在业主群里推介案例、法规,提升业主的法律意识。
这20多件物业纠纷的调解成功,挡住了近千件同类案件的群体性爆发,也规范提升了辖区物业服务水平,让小区居民享受到了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近两年了,龙河园区没有发生类似的群体性纠纷。”李德华欣慰地说。
“天平就是要向弱者倾斜,用法律的阳光化解老百姓的心结和愁苦。”
临时租住在龙河园区的75岁老人李淑敏,怎么也没想到,去年她和老伴儿在一家房地产售楼处的遭遇,就像经历了一场噩梦。
老人家在永清,为了给身患癌症的老伴儿来廊看病住进龙河园区。老夫妻靠捡拾废品维持生计。去年10月11日,老两口在街上遛弯,路过一家售楼处。一名楼盘销售员分外热情地向老人兜售小公寓房。李淑敏老人说,“我们岁数大了,买房的事不懂,得等我女婿下班回来商量一下再决定买不买。况且我们还没带身份证,手头也没带钱。”
售楼员反复说“您先占上这个号,包您一星期后每平米就涨一千元。到时您这个房号卖了还能赚不少钱”,“您弟弟有钱,您先从他那借呗,明天您再还他。”
从上午十点一直到晚上七点轮番不休的劝说诱导,招架不住的老夫妻最后硬是同意销售人员开车到自己家取出身份证,又向弟弟借了2万块钱,忙不迭地交到售楼处,在昏暗的灯光下,由别人代笔签了认购书。售楼处既没有告知老人这两万块钱是定金还是预付款,也没有告知定金起的作用,更没有让老人看认购书的内容。
殊不知这两万元可是老人捡破烂攒下的救命钱。第二天感觉上当受骗的老夫妻来到售楼处要求退款,售楼处以“定金不能退,已经上交。”为由拒绝退款,老夫妻一下就崩溃了,“简直要了我的命了。这可是我们两个捡破烂攒下的看病的钱,日子没法过了。老头儿急得想跳楼,我还得天天看着他。”当时的李淑敏老人焦急万分,死的心都有了。
以后一段时间里,李淑敏这对儿老夫妻多次相互搀扶着来售楼处祈求退款,都被售楼处拒绝了,并且摆出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蛮横态度。
心力交瘁的李淑敏老人来到龙河法庭向李德华和法官助理王海潮哭诉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希望法庭给她做主,帮她讨回公道。
李德华看到老夫妻的艰难处境,心里既气愤又着急,十分不是滋味,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在心底升腾。她一方面好言宽慰,疏导老人情绪,又赶快放下手头的案子,迅速为李淑敏老人立案。她第一时间把这家地产公司的法务叫来了解情况,帮助老人要求退款,催当时的销售员来法庭接受质询。也许是由于理亏,法定的两个十五天过去,对方证人也没有露面。最后李德华以“存在重大误解”,判李淑敏胜诉,并用了三天时间快速退还了老人两万元的购房款。这个案子从立案到审结,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及时让李淑敏老人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李淑敏老人告诉记者,是李庭长给咱老百姓撑腰,才救了他和老伴儿的命。“太感谢龙河法庭的李庭长了,她是真正给咱老百姓办事的好法官。”
2021年春节前,李淑敏带着老伴儿来到法庭,给法庭送上一面写有“心系百姓 秉公执法”的锦旗表达她由衷的谢意。
“法袍上的天平离心脏最近,寓意每一个法官时刻都要把天平装在心里,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李德华说,“我实在是看不得老百姓受骗上当,天平有时就要向弱者倾斜,用法律的力量为他们撑腰、讨回公道,是我分内的事”。
为了心中的天平,李德华更愿意运用调解的方式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化解矛盾纠纷:“有时候审判容易,化解心结更难。案结、事了、人和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和李德华有过多次接触的律师高博芳说,李庭长的调解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多,说她调解办案“高效、公正、有方法、肯付出”。李德华坦言,法庭调解一定是根据不同人不同性格“分而调之”,不能像多年以前那样“和稀泥”,一定是首先获得信任,然后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去引导,依法调解,坚持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尽可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用法、用理、用情,耐心寻找到双方的平衡点,这样案子就不攻自破了。
基层法庭更多的是家务事。这类案件“鱼小刺难择”。李德华不嫌麻烦,认真倾听当事人的诉求,耐心纾解百姓郁积多年的心结。每次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调解的手段,看到每一个案子圆满解决,原被告握手言和,案子画上句号,她心里都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2020年的一起宅基地纠纷案的调解深深撼动了法庭中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因园区涉及拆迁改造,前妻状告前夫要求分割原宅基地,此案表面上是分财产,实际上是二十多年前的离婚导致了当时才八岁的孩子教育缺失,父子矛盾极深。李德华通过调查,了解到被告之所以“不依不饶、不调解”的症结是自己的儿子二十多年他从没见过、也从没喊过一声 “爸爸”,关系极度冰冷。
李德华法官耐心倾听双方的倾诉,用是情、理、法相结合的方法,循循引导,这对父子间郁积了20多年的心结的“坚冰”终于融化了。儿子当庭认了父亲,承诺要给父亲养老送终。这一声“爸爸”,令被告当庭失声痛哭,激动地用头咚咚地撞墙。李德华怕出意外,赶快叫人叫急救车来,被告拦住她,说,“李庭长,您放心,我没事,我这是高兴的呀。”
接着,李德华进一步引导着原告抱着儿子叫被告 “爷爷”,被告喜泪交融,一家人幸福团聚,此案顺利化解。李德华认为,“这不仅仅是结了一个案子,还促成了一家人的大团圆。”
当时,在场的原、被告的律师,包括李德华自己和书记员看着他们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哭,都跟着落了泪。
“便民信箱留个便条,微信群随时互动,让司法服务无障碍,不留死角。”
翻开李德华审理过的案件卷宗,你会惊奇地发现她和别的法官不同的是,总能在案卷中看到一些信件、便条。有的写的很长,有的三言两语。别看这些便条和信件,花花绿绿,大小不一,什么纸都有,表达的都是当事人的真实诉求和心声。
基层法庭民事案件的法官会接到很多家事纠纷的案子,比如离婚、继承、赡养老人的案件,尤其是离婚的案件,开庭前后当事人总要有好多话要找法官倾诉。“还是在板房办公的时候,我就为辖区群众设立了一个小信箱,方便当事人和我沟通。”李德华说,十多年了,这个小信箱一直向群众开放,成为一个李德华与当事人无障碍沟通的一条纽带。
由于每天都在审案开庭,时间太紧,不能完全听到当事人的倾诉。“有些离婚的案子的当事人一肚子苦水没处倾诉,我又没时间一个个都接待倾听,所以我就让他们给我写信。”李德华非常尊重当事人,对每个便条和信件都认真阅读,掌握情况。
这个小信箱已经坚持10多年了,收到不少来自当事人便条和信件。李德华说,“当事人知道我看了她的倾诉,就更加信任法庭。案件的审理和调解就更加顺畅。”,“我也是觉得它好,所以一直坚持到今天。”
小信箱成了当事人倾诉的途径,有效舒缓当事人情绪,也方便法官庭前整理思路,避免矛盾激化。小信箱派上大用场,它让李德华和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在疫情最为紧迫的时刻,居家办公的李德华意识到疫情可能带来矛盾纠纷,“企业停工停产,合同怎么履约;没有效益,劳动者的工资、就业权益能不能得到保障;还有餐饮业的停摆,租金怎么办;工资停发,购房百姓偿还银行贷款能不能持续”等等问题,深深牵挂在李德华心上。
于是,她就主动加入龙河园区的企业交流微信群,加强与园区280多家企业负责人的互动交流,接受他们的法律咨询。她及时在群里推送高院疫情期间法规和合同纠纷的审理和指导意见、疫情期间重大法律问题及专业意见,推送合同纠纷相关案例,还有外地的相关判例;她密切关注和服务园区企业复工复产,对有裁员倾向的企业进行普法宣传和规劝,对企业合同履约进行提示提醒,为辖区企业提供了同步法律服务。
李德华高兴地说,“虽然疫情期间各地相关案件不少,但龙河园区却非常平稳。”
“法律是冰冷的,法官是有温度的,‘善良’才是一名法官的品质”
“有看得见的判决文书,也有看不见的判决文书,每一个法官本身就是行走的判决文书。他们对当事人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眼神,付出的每一点心血,本身就是判决文书。在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在践行着公平正义和善良,是法官用心血和智慧创造了中国的法治之梦。”
李德华在书上看到的这段话,是她自己的座右铭。她说,“法官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当事人对这个判决书的理解,要时时刻刻让老百姓看到一个法官对法律的敬畏和对老百姓的尊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司法为民。”
她开庭从来不迟到,说好的时间雷打不动;开庭的时候让双方都有话语权;所有的判决文书都是自己动手写,写完以后都叫来门卫大爷听一听,听懂了才算写好。“听的明白咱再发,咱是基层法庭,法律术语老百姓听不懂,一定要通俗易懂。”她经常这样和她的同事说,“判决书就是法官的名片,要尊重当事人,不能有丝毫含糊。”
在龙河法庭工作十多年,李德华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美。
熟悉她的领导说,“李德华是园区产业的“护航者”;“德华有一股韧劲,干事较真,执着,心也特别的细。”
入区企业老板说,“她理解企业的不容易,帮助我们维权不辞辛苦。”“李庭长的话让我们心头一热。她是真心为我们维权的好法官,我们信服她!”;
辖区村街百姓、社区居民说,“有事就找李庭长,她可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年轻的同事说,“李庭长是我们的好大姐,引路人,人生导师。”;
朝夕相处的家人说,“她善良、包容、有爱心;事业心比较强、一直不断提升自己业务素质,做事认真,丁是丁卯是卯,凡事都要问明白,不弄明白不罢休。对待法官工作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敬畏,工作上一直有激情,对家庭有担当奉献。”。
为了心中的天平,李德华以一名女法官特有的温润与坚韧,忠实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为民情怀;她用柔弱双肩擎起一名人民法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担当;她把最美的青春芳华献给了基层的审判事业,无怨无悔。
“法律是冰冷的,法官是有温度的,如果问我做一名法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我的体会是‘善良’”。李德华说,办好每一起案件,不仅仅是她的工作,更是把它当成做了一件善事、好事。
“化解开他人多年的心结和矛盾,或者明辨是非、伸张正义,我的内心就很知足,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这应该是我能十几年来坚守在基层法庭一线,一名普通法官的情怀吧!”李德华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基层法官的职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