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莱得在第一章中《我们能办有效的学校吗?》首篇开章立言摘用达德拉斯在1981年杂志专刊中美国的学校:公立的和私立的一文中的一些观点来说明美国的学校正处于困境中,所面临的问题深重;他们获得的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有限的;而对他们的未来,也是无法预测的。正式,古德莱得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全身心的投入美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教育学校研究。进行了持续而严谨的观察,记录,比较和评估。美国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处在危机中的国家》这一报告。古德莱得则率领团队出版了《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这本书。他认为,学校是不同的,但学校的教育在哪都是一样的,需要在他们的管理系统和人际关系上是不同的,但学校在任何地方都是大同小异的。教育目标奢谈培养人的灵活性,独立思维和创造力,而学校的实践却往往是另一回事。
《处在危机中的国家》使用修辞另人难忘。“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危机之中,我们曾经所向披靡的贸易,工业,科学和技术发展,正在被他国超越……如果一个不友好的国家,试图把我国今日现成的低劣教育成绩强加于我国,我们会认为此举意味着向我们宣战……我们所关切的……不仅仅是国家工业和贸易的前景,还有人民的智力开发,道德规范和精神力量,这些交织起来才能支撑我们的社会。这些观点在当时的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优质教育委员会推进整个美国社会,有必要建立一个“学习的社会”。1957年通过的美国民权法案和中小学教育法案(EsEA),以及它的姊妹法案《向贫困宣战》是全国上下重新关注美国学校的不足点,及因此而造成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不合格的学习成绩。委员会们提出的传统性改革方案,一旦走完过场,必将引起又一波的挫败感,而现在的学校体系,如果不经过重新的思考和设计,即使强迫时他也不能满足当下国民的需求。由此古德莱德的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是为学校提供长久之计,是怎样去理解和创建更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思想呈现。
当学校所面临的困境,制约了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人们就会想着改革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民主社会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能为每个人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学校体系。按照杜威的观点来讲,国家一定是需要学校存在的,而学校在社会改造的过程中也一定有各自的功能。由此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学校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对当下对于学校的各种批评,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启动回归基础教育的运动。美国第88届和89届国会,通过立法来支持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教育,但这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一些总统,希望力图用学校来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
杰克斯认为学生的表现上的差异。是由学校外部,而不是由学校内部因素引起的,一个孩子带进教室的背景就决定他,或他在那里的表现,显然,克而曼的假设得到了证实。 此时,对所有学校问题的评判,以及对于问题的提出,通常是简单化,缺乏诊断性的,也会倾向从一种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对学校体制的衰落,常常是含糊其词的做出了总结。
在不同的有色眼睛下,学校成了最好或者是最差的地方。当我们把学校教育与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这是全球显和地位联系起来,我们便呈现了一个玫瑰色的画面。在这种地位的提升过程中,小学和中学教育的作用往往会帮当做是起因。而丰富的资源和资源的利用,以及当下的经济实力成为一种伴随品。在成人社会中,没有哪个可能与学校相比拟的机构,在公共事务的现实舞台上,在相互冲突的价值观面前,能够如此持久的加固人们对理想价值观的信念培养。
大多数学校改革计划的失败,都是出自于无知,对学校一般运作的无知,尤其是对挑选出来的这些学校内部运作知之甚少。很少人付出努力,把学校作为整体来研究。这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在每所所调研的学校里,在各自特定的背景下,都会有一些独特之处。尽管我们在前面说到学校之间有着许多相类似,但类似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在学校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要清醒的认知,改革在实际上是每个学校自己的事儿,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每个学校是否能够掌握制定一套有用的改革日程和必要的改革程序以及改革数据。在一些惊人相似的同时,我们越发熟悉的一些学校以及样本校之间最大或者最小的差异。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以下主题,一是学校的功能,另一个是学校在学生生活中的相关性。三是教师如何教学,四是如何创生围绕着教学的环境。五是构建课程的活动,教材和测试体系,六是学习资源的分配。七是平等。第八个主题是,隐形课程或者内含课程的设置。 九是满意度,十是对数据的需求。怎样才能使学校里的学习对学生有意义,先不说怎样使它成为激发兴趣和令人兴奋的经历,这个问题,在以后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提出来,人们不得不严肃的质问学校的能力和学校所发挥的传统功能。
在读这章时想到了许多问题。还记得多年前曾对于有效教学,有过一些思考。曾执拗的认为,任何学校教育都是有效的,只是有个体的感受度不同的问题差异。当社会的观点。以及社会的问题焦点,集中到学校时,学校更应该思考的是,不管是姓公还是姓私?都应该考虑到终身学习的问题,都应该回归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