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司本部学习的时候是十月份,已经是深秋季节了。虽说南方城市天气炎热的时间比较长,可到了这时候,风吹在身上还是有了丝丝凉意。还有那来去匆匆的雨,在你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就已经毫不留情地打在你的头发上、脸上,而就在你打算索性就痛痛快快淋一场雨的时候,它又戛然而止,甚是恼人。
周五傍晚下了班,想到终于有了两天空闲,兴奋地想要到处去逛逛。这座城市的夜景很美,有霓虹装饰的山,有霓虹装饰的水,还有霓虹装饰的桥……以“绿城”闻名的这座城,宽阔的马路两旁绿树成荫,到了晚上居然也亮起了霓虹,满城尽是璀璨的灯光,华丽却又不显得俗套。
这座城市美的可不只是景色,这里的美食同样具有吸引力。宵夜是南方城市的骄傲,因为大部分北方城市到了秋、冬季节,天气已经非常寒冷,就不能像南方城市那样,宵夜依然可以持续到凌晨一两点钟。要在平时,走过专供宵夜的街道,小店、摊档林立,老友粉、螺蛳粉、炒粉、烤鱼、烤生蚝、螺丝鸭脚煲……,外加各式烧烤、甜品,一溜儿过去全是色香味俱全、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式小吃。
不过一小场雨过后,这座城市的美好景象像姑娘的妆花了一般,让人没了继续欣赏下去的兴致。将淋湿的外套搭在肩上,意兴阑珊的我开始往暂住的酒店走去。途中路过一家水果店,名字甚是诱人,叫“果然好吃”,装修也很别致,似乎和我见过的水果店都不太一样。
进去转了一圈。到了这个时候,店里水果的种类已经不多了,尤其那些“海外进口”的“奇瓜异果”,近些年来颇受大家喜爱,毕竟生活水平普遍都提高了,有了经济能力,人们对外界的的向往逐渐不再仅仅是向往。对于生活水平的转变,我自己也有切身的体会。小时候住在农村,那时候想吃点水果真是太难了,几代人靠种地吃饭,也没多少地,自己种自己吃,家里没什么闲钱,水果就几乎成了我们农村娃的奢侈品。我妈倒是挺宠我的,那时候七天赶一次集,我妈隔一两次就会给我买一两个苹果。那时候真觉得苹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那时候我也没吃过几种水果,巴不得连果核一块吃下去,心里想着以后要是有钱了,天天都要吃苹果。
可是当自己有闲钱、有兴致买水果来吃的时候,我发现,对苹果,早已没了往日的那种“激情”。妈妈经常会给我打电话,临挂电话前总会嘱咐我一句“多吃点苹果”,好像妈妈印象中就只有苹果。家里的果盘也总会有几个苹果在里面,可是当有空闲的时间坐下来想吃点水果的时候,看到苹果,甚至是削好了皮的苹果,我竟然没有一点点把它吃掉的欲望。我坚决不同意“吃腻了苹果”这个观点,因为就算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没有谁会天天拿着苹果啃,一直到腻了为止不是吗?。但是我也说不上来自己是什么时候对苹果“失去了兴趣”,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失去了兴趣”。
正准备从水果店离开的时候,走进来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头发已经花白,却收拾得干净齐整,短发刚好盖过耳朵;双眼似乎不那么有神了,甚至有些呆滞;脸上已经明显有了皱纹,背也有些佝偻了。老奶奶在店门口的垫子上蹭了蹭长筒的黑色雨靴的鞋底,抖了抖雨伞上的水珠,然后径直走向摆放苹果的档口。由于店里的水果总是不能很快卖完,所以就会有一些不太新鲜的甚至霉烂的水果。老奶奶正在挑选这样的苹果。我看她在那些残次的苹果堆里“精挑细选”,每拿起一个苹果都会翻转着看几遍,终于挑好了三个看起来稍好的。付钱的时候,老板娘似乎有点不高兴,好像被人占了便宜似的,脸微微转向另一边,“5块4!”老奶奶从兜里拿出钱来,可是似乎钱不够,翻遍了裤兜衣兜也没找到钱。老板娘更不高兴了,从那三个苹果里随意捡起一个扔到了堆放残次品的档口。看得出老奶奶只是很失望,但是并没有被侮辱了的那种难堪。她付了钱,提着两个苹果,一步一步走出了水果店。
望着老奶奶离去的背影,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妈妈,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买的苹果。那时候为了补贴家用,每次去赶集,老妈都会背上满满一背篓自己种的白菜到集市上去卖。没有专门的摊档,往往是在街道边上找到一块相对宽敞干净的地方摆个地摊,要是刚好那天白菜卖的不好,一站就是半天。尽管如此,妈妈还是会抽出一点钱来给我和姐姐买苹果,甚至还有一些小零食,以至于每次快到妈妈赶集回来的时间我都痴痴的望着村口,盼望早点看看妈妈的身影。可是令我愧疚无比的是,直到今天我才能想象妈妈站在苹果摊前挑选苹果的样子,买不起贵的苹果,但自己买得起的,一定会挑出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想到这里,不禁涌起一阵酸楚,泪流如柱。
我拿了几个店里最好的苹果,付了钱,飞快的追上了老奶奶,把苹果塞到奶奶手里,跑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