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 Ferriss会非常多的语言。一如他一贯的风格,他学习语言也是追求"超高效"。刚读完他写的《How to learn any language in 3 months》,文章中分享的方法可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顺手做个笔记。
一个理想的语言学习系统应该基于以下三个要素搭建:
1,Effectiveness(Priority)—— 效用(优先级)→ What
2,Adherence(Interest)—— 持续性(兴趣)→ Why
3,Efficiency(Process)—— 效率(进展)→ How
“效用,持续性,效率”,分别对应语言学习中的“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简而言之,首先根据使用频率优先级决定学什么;然后按兴趣来选择学习素材,并保证可以持续的学习和回顾;最后,如何最有效的学习这些素材。
效用
如果选错了要学的东西,那如何学、用什么工具学,也都没有任何意义。“老师服务于教材,厨师服务于菜谱”。
持续性
单一题材的重复学习会非常单调,所以需要兴趣来加持。否则即使是最有用的素材和最有效的方法,不能坚持也都没有意义。换句话说,还不如没那么有用或有效但是能坚持的素材。
比如,如果你对政治没兴趣,那你能坚持学习政治相关题材的课程吗?问问自己:在达到目标之前我能每天坚持学习这些题材吗?如果有任何的犹豫,请换一个题材。
大部分时候,最好选择与母语中兴趣相匹配的题材。最好不要选择你在母语中不会去读的东西。把要学习的语言当成是一个延伸扩展你现有兴趣的工具。
效率
即使有最有效用的题材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需要花20年才能熟悉一门语言,这个投资回报率也让人没有一点兴趣。问问自己:这个学习方法能不能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门语言有准确的认知,以及在我需要使用的时候最快的回忆起来?如果不能,那么你必须调整或者更换方法。
帕累托的80/20法则:80%的产出或结果,源自于20%的投入或原因。
我们可以把80/20法则用于我们的语言学习中——优先学习最常用和最可能用到的素材。一门语言,做到理解95%和交流顺畅可能只需要3个月,但是要做到理解98%可能需要10年。边际效应递减,对大部分人而言,花几年时间提升1%还不如多学几门外语或者其他技能。
很多“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汇”的列表,并没有区分“书面语”和“口语”。“最常用的书面词汇”和“最常用的口语词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列表,不止是英语,任何一门语言都是。
除了常用的300-500个词汇之外,你该学习什么词汇选择,这两个问题会给你一点提示:“我会花时间用这门语言做什么?” 或者“我最近都花时间做了什么?”。
给自己喂你喜欢的“语言食物”,否则你很可能会“绝食”。
Tim自己的例子:为了学习柔道,他需要学习柔道教学手册,于是他有强大的动机去学习柔道动作图示上的注释。这其中,语言学习其实是次要的;它只是工具,并不是目的。
也许有人会说:同一题材的词汇非常专业化,不同题材的内容交集非常小。但事实上,语法是相通的。一旦语法的框架结构转化成长期记忆,扩展其他题材的词汇也只是一个适当重复的简单过程了。
最后,原文结尾是下面这句话。我怎么翻译都觉得不顺畅,谁给我翻译一个好的。
In the meantime, don’t let languages scare you off. It’s a checklist and a process of finding material you enjoy with a good frequency R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