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日本漫画电影《你的名字》刷屏朋友圈,看到了一篇相关的公账号文章,听到了片尾曲《前前前世》。虽然我还没有看过电影,但是很快被这首歌曲安利到,迅速在手机播放器里找来循环播放。表演该歌曲的组合Radwimps包揽了该电影里所有乐曲和歌曲的演绎。除了这首片尾曲,发现里面的音乐我都很喜欢。
我并不是一个很懂音乐的人,对音乐也没有达到痴迷的程度,只是经常在家里看书、做家务或者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会打开音乐播放器循环播放自己喜欢的歌曲,很少会主动寻找新的歌曲。不过我却并不排斥因为偶然机会而闯到我世界里的新歌曲,只要喜欢也会果断收藏,各种风格都会接受。
人们常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从音乐这方面出发,我是极度认同的。当我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此刻手机里正在循环播放的就是这首《前前前世》,虽然我一句歌词也听不懂,但是乐曲里表现的内容和情感,结合读到的电影故事和音乐的起伏高低,我却能大概的捕捉到。
大三上二外课的时候,学校只有英语和法语两种选择,我选了日语课。我并不是因为像其他同学一样对日语或者日本文化很感兴趣而选择学习日语,只是法语我也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一定要选的话,我想学一种和英语不一样语系的语言。当然,缺乏兴趣的情况下,日语的学习很快令我感到厌倦,尤其是每周还要默写。对于一个面临很多事情要处理的大三成年人来说,我选择了不把时间耽误在无谓的事情上。但是学分的问题却是要解决的,我便自己出钱在外面学习德语,拿到考试成绩交到学校,学分问题就解决了。
不过如果我当时有认真的学习日语,浅知其一二,我对这首歌曲的解读当然会更深刻。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有翻译吗?可是这真的能比吗?就像你能看懂外文书籍或者不用字幕看懂美剧,你还会愿意捧着经典文学书籍的中文译本?愿意忍受CCTV8的海外剧场配音演员怪异腔调和剧中演员表情动作脱离的那种感觉吗?读书和看电影本来是很享受的的东西,但是经过二次转化,多少都加入了传达者自己的解读,就像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样。
当然我不否认,有很多非常非常优秀的译作者和配音演员。优秀译作者,他们不仅能很好的传达原作的精髓,还能将优秀的汉文化展现给读者,能够读到这样的优秀翻译作品,当然是吾辈三生有幸。
但是如果能选的话,相信很多人是愿意接触原作的。我是学英语专业的,很多时候会被人吐槽英语专业就是没有专业,我不会去反驳和争辩,因为我知道学习一门语言,教给我的不仅仅是几个单词那么简单的,而是单词组合起来深藏背后传达出身后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你会探究英语的表达方式,其实那也是母语表达者的思维方式,进一步你会探索他们的文化和社会形态,这也是学习一门语言最美妙的地方。因为你不仅仅掌握了一门和母语不一样的独立语言,而是你又通过这座语言的桥梁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而你书本里读到的、电影里看到的会促使你想要亲身体验、亲眼去见识这个真实的在地球另一端、另一个半球的世界。
依稀记得在报班学习德语的时候,老师会放德语歌曲给我们听,放德语电影给我们看。刚开始并不懂很多,但是那又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精髓,学习其语言是你走近它的最初迈出的一步。而随着你对语言的掌握,这个民族的饮食、历史、政体、名人、艺术、建筑、文学、音乐和节日等等一一地通过你掌握这门语言程度的加深而不断的嵌入到你的认知里,让你认识另一种不同的存在。虽然不能行万里路,但是通过语言的掌握,你已经在心里走进那个世界千百遍。
如果不是因为学习德语,我或许不会听德语歌曲。当我听了之后却不能自拨,他们会在世界杯的主题曲里展示这个民族的骄傲舒马赫,会告诉全世界那是他们生活的热土,生于此、死亦于此;还有这个国家的建筑也深深地使我迷恋,天鹅堡便是其杰出的代表.......
日语课虽然只上了几节,但是我会想到很多有趣的事物:我们的日语老师,那时候她大约如我现在的年纪,瘦瘦的身材却很精干,并不突出但却风格明显的日式装扮,小小的脸蛋,声音很甜美,态度也很谦和。她会告诉我们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吃一碗面换算成人民币也要好几十元;看到她的男朋友骑摩托车载她来上课,我们也会顿生八卦心理.......日语课都安排在晚上的时间,一周两节,当时天气渐冷,女孩子们洗完澡洗完头,来不及就湿着头发,穿过校园去上课,等到课上完,头发也干了;被老师点到后,不知道答案时支支吾吾,而旁边的同桌却比自己还着急,义愤地小声提醒而又小心的避免被老师看到;班上的男同学很喜欢日本文化,总喜欢抓住任何机会加大嗓门展现自己的痴狂......
有时候会想,那个第一个破译两种语言密码的神人是怎么办到的,是怎样把障碍变成桥梁,让世界变成地球村,我想我今天找到了部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