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常常出现这样的一些对话框:
场景一:孩子:妈妈,我今天在路上看到一条超可爱的小狗。。妈妈说,成天就知道看狗,作业做完了吗,昨天卷子订正了吗?
场景二:孩子向妈妈吐槽:这个老师一点水平也没有,就会罚抄,还那么凶。。妈妈说,学得好不好是为你自己,跟老师有什么关系
场景三:孩子努力了很久的比赛,没有取得好成绩,向你倾诉,你说:不要难过了,振作起来。
……
你如果经常这样回应孩子的倾诉,孩子会愿意和你沟通吗?孩子一定觉得你一点不理解他,如果碰上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可能直接就不想再和你聊天了……
这样的回应方式也是源自我们长久以来的习惯,我们在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自觉地就会掉到以下的沟通大“坑”里: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不算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
—— 以上内容来自《非暴力沟通》
当然,这几个“坑”的破坏力程度不一。比较好的是安慰,最糟的就是否定。否定会使孩子认为自己的情绪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被接纳的。
事实上,当你自己遇到一件沮丧甚至是痛苦的事时,是不是根本不想听到任何人的安慰?宁愿一个人静静。
因此最好的倾听不是去帮别人分析问题,而是放下建议和评判,一心一意体会他人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要。
当孩子跟我们说话时,如果你立刻急于提建议,或安慰对方、或表达自己感受和体会,都代表并未真正理解对方。你付了出爱,孩子却认为你根本不懂他而且强势。因为你都是在表达自己,而没有读懂对方的感受。
现在再来看看另外正面的沟通示范。
孩子:最近学习好辛苦。这个老师作业太多了,我都不想去上学了。
妈妈说:每天看你作业做得这么晚,我也觉得很心疼(目光对视,用柔和肯定的语言)
孩子:是啊,某老师上课只要有一个人讲话,全班都得罚抄。我在学校里怎么抄都抄不完,第二天上课又想睡觉。
妈妈:你是说睡眠不够想休息对吗?(解释重复对方的内容)
孩子:不光是睡眠不够,现在上学压力好大,生怕又被连累罚抄,我都不想去上学了。
妈妈:听得出来你很累对吗?(询问对方感受)
孩子:是呀,太累了。
妈妈:听出来你最近学习压力很重,你是不是想和老师沟通一下呢。(询问解决问题)
孩子:当然了
妈妈:你觉得怎么样才可以和老师沟通解决这个问题呢?(询问解决问题)
孩子:我觉得可以和班长一起去悄悄地和老师谈谈,保证遵守上课纪律,希望老师能理解我们。。。。
你看,这里妈妈并没有说用你应该、我认为等等词语,也没有和对方找共同敌人(评判是老师不对)。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所以,真正的倾听是,不要一开始就先入为主给建议,给解决方案,而是先放下、放下自己偏见和观点,去全身心地聆听对方。
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倾听”一章中,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聆听?
第一,交流时有目光的对视,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理解TA的;
第二,用肯定的语言“嗯”、是的、真有意思”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
第三,采用疑问句的方式来反馈。
反馈观察:你说的是上个星期你被王老师留校这件事吗?
反馈感受及需求:你觉得很伤心是吗?你想要我现在陪陪你是吗?
反馈请求:你想让我去跟你们老师说说是吗?
注意不是以下这样问:
你说的什么事?
你心情怎样?
你想要我怎么做?
这几种反问太空泛,很难引起对方继续沟通的欲望
第四,重复对方的话。“你是说……?”及“所以你认为……?”等提问句式
最简单的就是,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问,就重复对方的话。比如回到文章最开始的案例:
你觉得小狗很可爱是吗?
你觉得这个老师很凶是吗?
你觉得比赛没拿到名次很难过是吗?
当你这样倾听时,不知不觉,你就会成为孩子心目中值得信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