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德高望重、玉树临风的心理师。为尊者讳,写这个故事时,我需要给他另取一个名字。可我想啊想啊,想破头也想不出比「吴益军子」更为尊贵的名字了。怎么办?那就借他用用呗。
好了,既然他跟我同名,那我就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他的故事吧。
连载中,第二十八篇;上一篇:[连载·一具心理尸·第二卷㉗]一个心理师搞得定大困难,搞不定小情绪……
1.
有些人就觉得奇怪了:之前读了那么多的书、听了那么多的课、学了那么多的理论,一开始感觉还蛮有用的,也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可为什么过不了多久就都失灵了?
其实,有这类疑问的人很多,这当中就有我。
比如说,我就曾在很多场合跟很多人讲正念多么多么好(当然了,我绝不是忽悠谁谁谁,我是真觉得做正念练习能改善情绪,而且亲测有效),可我越说心里越没底。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发现,对我来说正念的效用是递减的,有时做不做练习没什么两样,有时做完了练习状态反而更糟了。
也就是说,在我身上,正念正在慢慢地失灵。
其实呢,在我身上正慢慢失灵的绝不止「包治百病」的正念,还有一系列的失灵让我感受到深深的恶意,比如修正信念的技巧、改善情绪的方法、促进睡眠的手段……
难道要说失灵就对了、不失灵就奇了怪了吗?
2.
为了自圆其说,我需要祭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一是,活在这世上,谁也不比谁幸福多少,大家都是差不多的,都有一大堆的麻烦要处理。
这倒不是信口开河;这个观点我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然后也从新闻、影视剧作品、古今中外的书籍中找到了大量的旁证。
谁要是对这个观点有疑虑,不妨带着它观察一下周边的生活,或许会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
…………
二是,很多麻烦都是金钱惹出来的,可麻烦一旦成为麻烦了,再要用金钱去摆平,就难了。
比如说,有人因为忙着赚钱,没把身体和健康太当一回事儿,总是饥一餐、饱一顿的,最终折腾出了胃溃疡,乃至胃癌,还晚期。
这时候,手头的钱能派什么用途?除了买一堆难吃的药,什么也解决不了,想死的心都有。
…………
三是,对于这些麻烦,大家一贯是嫌恶的,可是又无可奈何!这就像很多人都嫌恶拉屎、撒尿、放屁,可拿它又毫无办法一样;总不能不吃、不喝、不生活,对不对?
体验到「无可奈何」了,彼此就相安无事了?
没有那么轻巧的事儿;这时候有了更大的麻烦,那便是,麻烦往往会以更激烈的形式,比如过激的观念、行为、情绪,爆发出来。
…………
这三个观点好似一面照妖镜,让问题现形了。
3.
问题暴露出来了,大家又是如何去应对的呢?
很多人都没放弃,为了让自己好过一些,他们做了很多的努力,还尝试了一些此前从未尝试过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去消遣、去学习、去思考……
于是呢,他们随着自己的性子和体验,也总结出了一大堆有用的没用的观点、方法、理论。
可以说它们是经验之谈,可以说它们是偏方。
…………
当然了,也有一些人什么都不干的,也就是所谓的「破罐子破摔」了。要是问他们为什么就这样放弃了?他们也能说出一套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得过且过」便是他们应对一切麻烦的方法。
…………
对于这两类人,要问谁比谁高明,很难讲的;那我就不讲了。我要讲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要时不时地发展自己的观点、方法、理论。
为什么费这劲?因为他们时不时地会遇到一些新的挑战,那些观点、方法、理论若不及时地修正就会不灵的,就像我觉得正念已经不灵了一样。
那么,问题是,都是什么挑战这么难应付呢?
4.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这里不妨把生命中某一个时刻遇到的麻烦类比成一颗树木长畸形了。
这时候,他们总结出来的那一大堆观点、方法、理论就好比修剪树木的剪刀、斧子、电锯,是能派上用场的。
问题是,处理了当前的麻烦就万事大吉了嘛?没有,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有新的麻烦出现。
这好似,今天他们把畸形的树木修剪漂亮了,但往后还会有新的挑战要面对,比如说土壤、肥料、病虫害……
这也就是说,他们掌握的那一大堆观点、方法、理论就跟剪刀、斧子、电锯及其背后的原理、工艺、材料一样,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有其局限性。
这就意味着,很多东西有用,只是看似有用。
5.
就拿心理治疗来说吧,心理治疗为什么管点用呢?或者说,心理治疗为什么看似管点用呢?
比如说,你听谁谁谁说心理治疗管用,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想着试一试。即便对它半信半疑,你也是有期待的,希望它能管用;是这个「希望」帮了忙。
再比如,你花了很多精力和金钱去找心理师,你相信这样的付出是值当的;这时候,帮了你的是「相信」。即便你的付出很少,如果你希望这样的付出没有白费,心理治疗依然能管点用,因为背后有「希望」。
还比如,你跟心理师碰上面了,如果你对心理师的印象还不坏(他很帅或她很美),让你觉得赏心悦目,甚至让你想入非非……对处理麻烦也会有好处。
…………
就是说,能帮上忙的是「相信」和「希望」。
「相信」,让人们看到糟糕状态只是一时的,这样一来,眼下的糟糕状态就没那么难熬了;「希望」,让人们看到一旦度过眼下的糟糕状态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样一来,就给「自愈」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那么,心理师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心理师,在我看来,就扮演了一个陪伴——陪伴度过糟糕状态——的角色(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而心理治疗中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让「自愈」成为可能。
这就像,儿时一大堆作业做不完,看时间都那么晚了,烦躁的不得了;家长看不下去了,就在边上陪着,孩子就能稍微安点心;至于家长在边上干嘛——是指导孩子做作业,还是做他们自己的工作——不重要。
6.
看到没?「相信」和「希望」是很好的东西。
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保持相信和心怀希望?
在问出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市面上的那些书籍、课程、理论就蠢蠢欲动了,要粉墨登场了,等不及占领大家思维的高地了……
就这样,一不小心,一个新的轮回就开始了。
7.
怎么打破这个轮回?要我说,长远看,任何观点、方法、理论都不好使,如果不好好做人——做一个「叙事」的人——的话!
说起做一个「叙事」的人,那话可就很长喽!
连载中,第二十八篇;下一篇:[连载·一具心理尸·第二卷㉙]一个心理师决定余生做一个「叙事」的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