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围的是人,困的是心,有的人想进去,有的人想出来。
钱钟书有一部小说,取名《围城》,曾一度畅销,虽然名字带着城,但书中内容却与之没有半点关系,更多是一种比喻,生活的状态。为什么要用围城?或许是因为那高高的城墙,中国人所处的世界,与墙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科技和人工都还不发达的古代,抵御外敌和自然灾害,除了人力之外,靠的就是一面墙,被形象的比喻为城墙,这是一道屏障,也是内心的安全底线,万里长城保的是万里平安;进入现代,处境好了,城外墙没了,内心却建起了一面墙,人与人之间距离陡增,变得深不可测。
当城外之墙没了,心门之墙高了,小墙也就立了起来,神州大地,大大小小的单位、小区、院子,都为自己码起了一堵高墙,粉末装饰,很多人不加思索,跟风而上,把这当成一种时髦,以至于前段时间,围绕城市小区是否保留围墙,网络界掀起了一场辩论,正反双方你来我往,各自据理力争,最终也就不了了之,因为似乎没有谁能说服对方。在很多人心中,似乎这堵墙是一份传家宝,也是一种保障,当砖瓦结构与内心联系在一起,很多简单的举措都会变得异常复杂。
朋友在某单位上班,管理严格,院子周围高墙深筑,每次路过,总会感到丝丝凉意,在这偌大的空间,他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哪怕是有闲暇,往东往西,走南走北,结果都会一样,最终被一面冰冷的墙面阻隔,围绕这堵墙,也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说是管理,为了严肃纪律,限制自由;也有的说是关怀,为了个人安全,保护措施。住在围墙里的人都想出去,外面的人也怕进来,这面墙一立就是几十年,年年拔高,让人手足无措,曾经有些自认为“身手”过硬的人,面对传说总是嗤之以鼻,但一旦来到墙下,抬头目视,瞬间产生了怯意,在他看来,这份高压,早就超越了心中的承受限度。
当大城变为小墙,城墙归为院墙,人类走了几千年,在这越加豁达的世界,人心却变得异常窄小,需要在院落之间筑起一道防线,防备身边单位你我他,防备一草一事一物,这到底算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在那饥荒无力的千年之前,人类又是靠着什么与整个时代斗争而来?当我们忘记了包容和信任,面对更加盲目的孤独感,或许能解答的,只有某些人的利益熏熏和私心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