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付出了多少努力,包括预先整理信息……反而使学生不容易学到东西……也剥夺了学生通过把知识转述成自己的话来理解某些东西的机会。”
当我把这段书摘分享给朋友时,她们都纷纷点头称赞:“说得太对了”。而《卡片笔记写作法》这个书名让她们惊讶了,不约而同地发出“真是一本被书名耽误了的好书”的感慨,如果没有人推荐,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她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看。
《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的作者是来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申克·阿伦斯,他主要教授如何管理时间、决策和个人成长。书中的卡片盒笔记法则源于德国著名学者卢曼,他将心理学理论结合笔记技术,自创了卡片盒笔记写作法,并利用卡片盒笔记写了 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
阅读过该书的我们一致认为,《卡片笔记写作法》这个书名过于狭义。笔记和写作只是书中最浅显的呈现,背后的思维模式、作用原理、工作流程和知识体系给不同的读者所能带来的不同启发,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
对卡片笔记法还没有长时间实践的我,不会试图给大家讲解卡片笔记法的使用,只想和大家分享下在阅读过程中引发的三个思考。
¥34.9
购买
一、为什么要记笔记?
有记笔记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看一本书总会写下很多笔记,尤其是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更是恨不得把所有触动自己的内容都记下来(所谓的笔记,不外乎是抄书摘和名人名言等,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自己的语言)。然而,笔记抄完后就没有了然后。
笔记不过是自我满足
随着阅读时的热情慢慢消退,曾让我们激情澎湃的文字也会随之被淡忘,我们可能连笔记存在哪里都忘了。若再次看到类似的内容,脑海也许会闪过“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想要找回旧的笔记却已无从下手。
这些不会被记起的笔记,不能发挥作用的笔记,最终只能成为一次性的文字垃圾。除了能证明我们“自以为努力”的过去,对个人没有任何帮助。为什么卢曼能依靠笔记写出几十本书,而普通人辛辛苦苦做的笔记却成了占用内存的垃圾?
我们为什么要记笔记?
“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是我们最常见的共性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记笔记?老师要求、书上推荐、大咖建议…… 总之,大部分人是不知道记笔记有什么用的,或者是没有体验过笔记发挥作用的。我们到底希望笔记为我们做什么?
市面上有很多教我们做好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法、曼陀罗九宫格、东京大学笔记法、鱼骨笔记法等等,每一种笔记法都有它独特的优点,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是十分好的,但却无法作为长期的知识积累。
卡片笔记法的作用
如果想要笔记为我们所用,仅仅把它记录下来还远远不够。我相信,凡是被记录下来的笔记一定是对笔者有意义的,只是笔记越来越多,记忆容量有限的大脑只能记录最新的内容,所以我们就渐渐忘了那些精彩无比的想法。
卡片盒笔记法与其他笔记法最大的区别是:让笔记具备自由生长的能力,自下而上发展主题和想法。卡片笔记分为三种: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其中闪念笔记能让你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过任何的灵感;文献笔记是记录文献内容的来源,作为索引和延伸所用;永久笔记则是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想法,也是发展主题和想法的出处。
卡片笔记最神奇的地方是卡片盒。在归档卡片时可不能随手一放,每次往卡片盒里新增卡片前,需要思考新的卡片和盒子里的卡片的关联?相同、相似,还是相斥?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录习惯进行编号,这样才能便于自己日后回顾、联想和发展新的想法。
2、如何学会自主学习?
已经被创建几十年的卡片笔记法不是新鲜事物,可如此好的笔记法为什么远不如其它笔记法受欢迎?书中给出的原因是:反直觉的思考方式。
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
在网上搜索笔记法的种类,答案千篇一律、高度一致:摘要式、批注式、提纲式和心得式等,都是固化式的摘抄,除了死记硬背好像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把它们记下来。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这样记笔记?因为在学校里老师就是这样教的,而且看起来省时又省力。
相比之下,卡片笔记的要求就高很多。不管是闪念卡片、文献卡片还是永久卡片,必须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这意味着笔者在写下笔记之前要完成学习、思考和理解三个步骤,对于新人来说,这样的笔记的确不容易。
最好的自主学习方法
“一看就会,一做就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看懂不代表理解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自己所看到的知识。因此,言简意赅地用自己的话来记卡片笔记,内含着一个看不见的学习反馈机制:让我们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清楚了。
如开篇所说,老师为学生把有意义知识链接的步骤代劳了,看似为学生减轻了学习负担,实则剥夺了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大部分的学生会考试却不会学习,能考高分却不会学以致用。一旦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就没有办法继续学习,不是不想,而是不会。难怪很多人的高光时刻都停留在高中或大学。
详细阐释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也是自主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教是最好的学。这里的教不是一定要去教别人,而是学会将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或者写下来。
如何培养自学能力
详细阐释的另一种说法是“为写而学”。当我们要用自己的话输出时,就会要求自己不断地输入,为输出提供养分。除了倒逼自己不断学习,如何学才是核心。坚持记卡片笔记就是最有效地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
从卡片笔记法的要求可以看出,记笔记是一个不断学习、思考、理解和联想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真正敌人不是外在的权威,而是我们自己的惰性。每天一张或几张卡片笔记的低强度学习为我们的坚持大大降低了难度。
作为我们记忆的延伸,卡片盒是我们思考的媒介,而不是思考的对象。它是一个为我们记忆减负的工具,使自学变得更轻松、容易。
3、关于教学模式的思考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被证实弊大于利,应被淘汰。然而,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旦固化是很难被外界改变的,当范围放大到一代人时,难度就会呈几何倍数增长。教育“双减”政策就是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要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冲在最前线的是教师,迫切需要更新思维模式的也是教师。
能不能不要死记硬背
双减后孩子的抄写作业的确少了很多,好不容易松一口气的我,在看到背诵作业时又开始焦虑。对于记忆能力不突出的孩子来说,一天背一篇课文真的很难。而且,老师不讲解就一味让学生背诵,背完了也不知道课文大意是什么,背课文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不可否认,在学习一些新知识时我们需要刻意记忆,例如生词、公式或外语,但刻意记忆不一定是死记硬背,通过理解去记忆才能真正被吸收。学习,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背一大堆无用的资料,考完即忘。
能不能不要彼此独立
学校里,学科之间的教学是独立分割的,教学的过程中也只关注本学科的知识,对于相关的学科甚少提及,这就导致灌输给孩子的知识点是独立、无关联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是线性单一的,很难发散思维、创造新事物。
例如英语,学校里的英语课大部分是日常对话,即使考试100分也很难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而学科英语顾名思义就是用英语来学习语文,数学,科学等科目,通过学科英语的学习帮助学生将英语知识转化为英语能力。学校是不是能把学科的绝对界限打破,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更多的关联,帮助学生建立区分和关联的思维呢?
《卡片笔记写作法》给我带来了很多方面的思考,这些思考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我愿意去尝试和改变,看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一本书如果能让读者看过以后行动起来,还不够吗?
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除了讲解卡片笔记法的使用方法,还引导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卡片笔记”背后的底层逻辑,激发读者对学习和工作进行深层思考。不管你对写作感不感兴趣,只要你想提升自己,不妨试着从中找找答案,不写作的人其实更应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