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志向可以高过天空,胸怀可以宽过大海,那么张俊海就是这样的人。
如果用河流和大海来比喻人生,那么张俊海的童年和少年就是聚集力量艰难成长的溪流,他的青年和中年就是向着目标一往无前奔腾咆哮的大河,而现在过了花甲之年的张俊海则是包容沉稳的浩瀚大海。
造化要造就一个人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一辈子顺顺利利的。
张俊海出生农家,那时的农村是贫瘠的。他的母亲生下他一岁的时候,由祖母做主把他过继给了不能生育的大伯夫妇。五岁时伯母重病,瘫痪在床。十岁时伯父去世。他当家挑起了照顾伯母的重任。小学五年级十五岁时退学,回到生父母身边,成了这个大家庭的长子。
童年生活的苦难和艰辛没有击垮他,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能够直面困难,勇于担当。贫病孤弱的家庭,也得到了集体和无数乡亲的帮助。所以在他以后的人生经历中,始终有一种家乡情怀。始终心系家乡的亲人、家乡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
是农民就懂“树挪死,人挪活”。这是十七岁去凤翔买粮时他得到的体会。
1965年,农历11月间,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张俊海拉着架子车走几百里路,去西府凤翔县给家里买粮,回来拉着500斤的玉米走了两天两夜。
文革期间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他多次去麟游、彬县、长武、平凉、西峰去给家里买粮换粮。
最有成就感的是在麟游天堂镇用母亲织的布一次换了六百多斤粮食,用自行车分三次把粮食带回家里。路上渴了用自行车的铃盖舀路旁下雨积在泥沟里的水喝。
最失败的一次是1967年,装作红卫兵串联,去甘肃陇西贩麻。被造反派以投机倒把没收了好不容易买来的几十斤麻,押着游街示众。损失了几十块钱,借机偷跑才回到家里。
最感动的一次是去长武那次用布换粮的经历。交易的时候被市管会收了布,灰头土脸的回到家里。眼看着年没法过了,想不到管事的人寄回了布钱。让他对长武的好心人一辈子充满了感激。
这一次一次为了大家庭生存买粮换粮的经历,使他意识到只要出去就一定会有办法。 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和担当。
是农民就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
他十五岁退学回家,当上了生产队的娃娃会计,白天跟着大家去地里干活,晚上加班做账,跟着老一辈干部很快锻炼成为年青有为的生产队干部。
1968年20岁参加三线建设,在凤县的建设工地当会计,这段时间的处事待人接物,和建筑工地的实践,为他后来从事建筑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当上了生产队队长,为了抗旱抢修水渠,用刚修成的宝鸡峡渠水浇灌了几百亩庄稼,获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大丰收,受到了公社和县上的表扬。
1972年当上了大队加工厂厂长,建新厂,买设备,解决群众压面,榨油,加工粮食的实际问题。他还扩大厂子的经营范围,买回来一台20型的中型轧花机,轧出的棉花质量好,很快成了典型。宝鸡市在厂里开现场会,他成为全省棉花加工的先进工作者。
1976年他又带领群众建砖厂,利用砖厂挣的钱,给村里拉上了自来水,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
事业的腾飞是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村上成立了建筑队,他任队长在柞水揽下了第一个工程,这成了张俊海建筑事业的起点。1982年河道乡成立建筑队他又成了负责人。1986年进军西安站稳了脚跟,1995年县政府以河道乡建筑队为班底,成立了武功县城乡建筑总公司。张俊海任经理。以此为基础,最后有了华达股份制公司,取得建筑行业的一级资质,成了陕西的明星企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企业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中,他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努力。速度、质量和安全是建筑企业永恒的话题。他带领一支团结协作、年富力强、精通业务、懂技术、善管理、能吃苦、肯实干的队伍,做到建一个工程、闯一个优良、立一块牌子、树一片声誉。他个人也因此获得了全国建设工程项目经理优秀工作者、全国工程建设优秀施工企业家的荣誉。
”艰难困苦,于汝于成”。这一次一次创业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锻炼了他的胆识,成就了他的事业,树起了他人生的辉煌。现在,他有着众多的光环:陕西华达集团的董事长,陕西建筑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陕西省劳动模范等。业务涉及建筑,装饰工程,旅游,及文化产业。
是农民就懂农民的所思所想。他回报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集资建校,修建了皇甫小学,河道中学。把这些农家子弟培养成人才,去改变家族的命运,这是广大农民的心愿。以后的修路,打井,建文化广场,所有村上的公益事业,都有他的身影。
农民离不开滋润心灵的文化和信仰。所以他修祠堂,建庙宇,让村庄恢复它记住乡愁的功能。在村里建起了明乐园,张氏宗祠,供群众休闲,祭拜,满足村里人精神文化的需求。资助出版了记载村子历史人文的书籍《皇甫人文》,传承美德。
张俊海是个企业家,是农民中走出来的少有的成功人士,为成就事业他走南闯北,带动了一批人干事创业,走上致富之路,也交了好多朋友。这些人共同支撑起了华达公司。好多人被他的人品感动,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提供了无私的支持。在他的心目中,这些人就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他始终忘不了从小到大给过他帮助的父老乡亲,在事业上给他伸出援手的朋友。这些人值得他用生命去报答。创业路上,他大海般的心胸始终充满了挚爱真情。
张俊海体魄敦实,谈吐憨厚,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这得益于厚重的文化和家族的传承。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和他一起生活的长辈和同辈,都是纯朴的农民,本分勤劳,心地善良,保持着传统的忠孝节义,这造就了张俊海的性格。
水流归大海。张俊海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到了老骥伏枥的时候。他现在又把培养后辈,继承传统,作为自己的责任。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的张俊海六十六岁时出了厚厚的一本书《击水人生》,讲述他出生到年逾花甲的经历,里面的家史,村史,民情,亲情,以及自己奋斗的历程,就是很好的企业文化和传承家风的教材。他也写字,他写出的字超脱圆润,有点像他的面容,像一汪碧水,宽厚包容。他收藏佛像,建起了佛教文化博物馆,成为陕西省佛教协会的理事,就是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保留发扬。他的身上融汇了儒道释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慎终若始无败事,笃诚厚德有盛业”张俊海当得起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