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有没有这样的书籍,名气大到不行,举世闻名,世界经典,可就是死活读不进去。反正这样的书单,我是列了一长串。《百年孤独》就曾是我这串书单中的一本。不光是我,还有一些教授、老师,甚至是知名作家也曾公然说过《百》读不懂,有的人说是生错了时代,错过了读魔幻主义的心态,还有人说是能力的问题,言外之意就是说名著可不是谁都能读懂的哟。
这些个论点我都不完全否认,但是经典文学之所以是经典,除了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就是普世价值,文学经典可不是专业学术书籍,说得都是我们人类自己的那点事,真的那么难懂吗?
关于文学经典的打开方式,我想说的有两点:
①艰深难懂的名著文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译本造成的(我专门写过两篇关于读译本的小文,在这里就不再赘述),简单来说就是——多找找不同译者的译本,对的译者是打开名著的钥匙之一。
②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也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之所以是世界经典,毕竟是来自古今中外,全球各地,有的是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有的是年代久远。
其实所谓的读不懂有时就是不理解,就算看懂了字面意思,就是不能钻到心里去,产生不了共鸣。这时就有必要普及一下相关文化和背景知识了,试着走进作者描绘的时代和世界,最直接的办法看看相同故事背景构筑的影视作品(不过同部经典改成的影视作品还是要谨慎处理),我的建议是先读原著再看电影,因为文字到影视的转换,中间还有编剧和导演的诠释和演绎,这就夹杂了别人的二次解读,远没有直接读经典来的直接和彻底。看经典文学改编的电影就是在看别人重新诠释过的经典。
“收起敬畏心,打开好奇心,抛弃成见,走进故事里”是文学经典打开方式的预备式,让我们更容易走进经典。
那么下面就说说我打开《百年孤独》的钥匙吧!
插播一下背景信息:事情要从去年夏天的书友会说起,为了督促自己读书,在轮到该我担当书友会的主持人时,我挑战了一本,先前一直读不下去的砖头名著——《百年孤独》。因为要给小伙伴们分享,不读也要硬着头皮啃下去,就这样只是坚持了一下下,发现完全和想象的不是一回事嘛,不仅读懂了,还很开心的分享给了小伙伴们,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前阵子恰巧有身边的朋友问我读书的方法,其实我哪有什么方法或理论呢,只是一些读书读的开心的经历和体验,借此分享给大家。
从全文第一句开始: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
别看这短短的第一句话,其实信息量老大了,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父亲,冰块。
第一把钥匙:人名。人名是我走进这部巨著的“破题”方法。
本书原文是西班牙文,除了人名之长,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之外,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名反复重复命名在不同的人身上,这就构成了我阅读前几章节的最大困难,各种迷糊和混乱。搞清了这点,后面的问题就简单了。
举例来说:全文首次出现的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其实还不是第一、第二章的主要人物。真正的主要人物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哦。因为在书中的第5页,会出现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叫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
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曾以为“何塞.阿尔卡蒂奥”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同一人,只是省去了姓氏,可是不是哦,一个是儿子,一个是爸爸,如果搞不清这点,就会读的一头雾水,还不只是这一点哦。
为什么说人名是破题点,有必要简单交代一下故事流.......
故事其实是通过一个草根家族的兴衰史来讲述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甚至整个南美洲的百年兴衰史。
19世纪,哥伦比亚,一个叫马孔多的地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的故事。
【故事之初,这个家族宛如婴孩般纯真“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故事结尾,随着羊皮卷书被全部译出,预言应验“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这个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尽管布恩迪亚家族灰飞烟灭,但是历史故事却永远留在了读者心间。
人名之所以是解题关键,是因为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何塞、阿尔卡蒂奥这几个名字反复出现在家族的每一代人身上。
朋友们晕了吗?其实别怕,我只是为了举个例子来说,读书的起始只要知道了这件事,有所留意就可以了,只要看过了小说,这些名字就一点都不晕了。比起我们《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简单多了。(补充一点,该家族的女性也有重复命名的情况,但是比起男性还是少了很多,不成问题)
第二把钥匙,宛如孩童般天真的心灵❤。
如果说第一把钥匙是给那些刚读了几页就打算放弃的朋友所准备,那么第二把钥匙是给那些读过了字面意思,却总说读不懂的大人。
《百年孤独》既不是古文写就,也没有什么生僻字词,为什么还老说读不懂呢?我猜,一是成见,二是成人构筑的清晰界限。
成见是什么呢?一说魔幻主义,就想到了神话或童话故事。大人们自认早已过了读童话的年龄,这些故弄玄虚的胡编乱造是小孩子们喜欢的读物,有啥好读的呢!
所谓清晰的界限就是,是非对错,幻想和现实,科学和迷信。如果用科学思想来分析文学艺术,除了不可能就是不相信(我想起了卡夫卡的《变形计》)。
魔幻主义是文学评论家们给《百年孤独》下的定义,作者马尔克斯本人可不这么认为。他拒绝承认别人给下的定义:“看上去是魔幻的东西,实际上是拉美的现实。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对属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似乎是神奇的事情,而对我们来讲则是每天的现实”。
请先抛弃什么主义吧,暂且天真一会儿,哪怕只是读小说的时候天真一会,试着跟随作者的讲述走入到这个奇妙的世界,就算不能真的理解什么“魔幻主义”还是“魔幻现实主义”,或许在小说的世界里,魔幻和现实,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我想简单说说,我为什么觉得小说并不魔幻。
要从神奇的南美大陆来说起。
据说南美洲是唯一一个没有发明轮子的土地,为什么呢?因为南美洲没有什么可供人类驯养的大型动物,比如常见的牛啊,马啊,羊啊都没有。都有点啥,树懒、蜂鸟、食蚁兽、卷尾猴、蜘蛛猴、树蛙.....总之长相奇特行为怪异的可爱动物,比比皆是。南美洲的植物也是如此,现在习以为常的甘薯、番茄、胡桃和辣椒都是别的大洲没有的物种。
除了自然还有人文,马尔克斯小说里的世界新生伊始,是我们动辄就追溯起5000年前的文化所不能理解,大多数人拉美人并不能认同印第安人是自己的祖先,现在的拉美人是经过了大航海时期,土著的印第安人和白人、黑人、欧洲人、西班牙人混过血了的人类世界。
在这片本来就与世隔绝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类繁衍的后代,该产生怎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碰撞?这样奇异瑰丽的异邦色彩,是我们这样安土重迁的民族和长年累月形成自有文化的国家所不能轻易理解。
《百年孤独》里除了有拉丁美洲人民所独有的文化艺术、民间智慧和生活乐趣,也有着黑暗残暴的殖民、侵略、战争、暴力和死亡。我们真的很难切身感受一个长期被殖民的国家到底是怎样,除了饱受欧洲国家的殖民奴役还在不断经受美帝的经济侵略和剥削,直到现在依旧无法摆脱。
马尔克斯构筑的深入骨髓的百年孤独,怎么能轻易说出是魔幻的想象呢?
就算没读过拉美的历史,也没听过“千日战争”、“1928年的香蕉工人被屠杀的事件”,如书中266页 “香蕉惨案”中的描写:密集的罢工人群形成了巨大的旋窝,政府军像剥洋葱一样,将人群一圈一圈的扫射,将那些如秋天的石膏般一样坚硬的尸体,被装车人像运送一串串香蕉似的排好码齐,装上火车车厢,丢进海里。
尽管我读的不是历史,但是胜过历史,至今那些鲜活生动又令人恐怖动容的场面,还能浮现在脑海。
其实如果我们真能抛掉固化思维,如孩童般天真单纯,即使不去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真的跟随作者的讲述,也能走入到故事里,去感受那里人们的欢乐、悲伤与孤独......
收起敬畏心,打开好奇心,抛弃成见,宛如孩童相信童话般,走入故事里构筑的世界——是我打开《百年孤独》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