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历史文化学院 段茹艺 18254869104
此文是1948年吴晗在清华大学讲演的两版记录稿编订而成,吴晗提出,“官僚、士大夫、绅士、知识分子,这四者实在是一个东西”,阎布克在《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中,追溯士大夫的最初形态为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时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此后在汉代发生合流,形成了士大夫的基础。相比较而言,吴晗的解释,特别是对士大夫的形成过程叙述的较少,但两者对于士大夫的本质把握基本在一条基线上,即与知识分子身份和官僚身份的关系密切。
文章开篇介绍了士大夫的含义以及由来,接着分析了士大夫的六点特征,即享受教育机会的特权、地位处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享有免赋权等种种特权、对国家民族没有义务、垄断舆论、与地主是同义语。根据六个特征,作者进而总结出,士大夫普遍站在要求改革与保守反动之间,走的是中间路线。最后,作者将历史上的士大夫分为两类,一类是出卖灵魂的,如钱谦益、吴伟业、阮大铖等,一类是为了信念、阶层利益而死的,如谭嗣同、文天祥等,而当两个朝代交换或出现变革时,这种考验也必将重演。
读完此文,我感受到吴晗对于士大夫的评价整体呈批判态度,提出士大夫走的大多是中间路线,“学成文武艺,或与帝王家”,“上不着地,下不着天,吊在半空间”,“不管谁上台总有他们的戏唱”,结合此文的写作时间,吴晗此时对士大夫的评价,似乎又与现实中的社会现象有关。此外,作者在叙述士大夫特征时,说到“士大夫对国家民族没有义务,不对任何人负责”,初读这句话,我认为此言太过绝对,但后来结合全文来看,士大夫作为两面派,其权力由皇权赋予,就像企业股东赋予管理者权力,既然是其赋予,那么收回也是易如反掌,因此管理者不管用何方法,只需呈现出已管理好被管理者的形象就万事大吉。
同样,作为被赋予权力方,士大夫虽与皇权共治天下,但天下的贫苦与士大夫无关,士大夫只需游走于其间,听命行事,不需对百姓负责。另一方面,士大夫既然只是被赋予的权力,那么换个王朝,只要继续赋予权力,自然“投到新主人的怀抱里”,因此不需也不需对统治者负责。因此从这个逻辑看,士大夫的确不对任何人负责,结论难免让人悲凉,不过,作者在最后又举例为信念而死的有灵魂的士大夫,又给当代人以慰藉,同时也令我们深思,当再次面临考验,我们会选择成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