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这次关于素材搜集的课程内容有点出乎我意料,光这个课程我就觉得把学费赚回来了。从来都是临时抱佛脚,写作时需要用到例子了再凭记忆去网上搜索,没想到素材收集居然还有这么多讲究。
这次课程内容丰富而实用,既涉及素材收集工具,又涉及素材收集和使用方法,内容简单实用,重在实践。
我趁这次作业整理了一下我在得到订阅的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专栏第三周的内容,主题是打赢你的内在比赛。因为自己一直对身体管理感兴趣,这次的内容我也将主要整理有关身体方面的知识。
一.
例子
网络第二牛写作教练弗兰克,同时是某外企项目经理,饭团每天五分钟每周一本书团主,还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在写作素材收集/读书工具/碎片时间利用/上是这样做的:每天早上起床利用洗脸刷牙时间听喜马拉雅或得到音频;等公交车或地铁时把一些想看的文章保存到印象笔记,再转到声之梦,在地铁或公交车上用降噪耳机来听;书看完必有记录,纸质书用全能扫描王记录;周末整理印象笔记,删除整理归类,形成主题文档……他更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会用心观察地铁口的海报,手机营销广告,上下地铁的人流等等……
这个例子在写关于时间管理/写作素材收集/推荐工具app时可以用到。
二.
观点:
放松而专注,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在当下,是一种最好地内在比赛状态,这种内在比赛状态会极大地影响外在比赛结果。
放松而专注的状态,就像进入了心流,用英文说就是flow(自我理解)。注意力高度集中,心里状态极度放松。
金句:一段鲁米的诗。
如果你能摆脱/与你自身的纠葛/所有天堂的精灵/都会屈尊将你服侍。
如果你能猎获/你野兽般的自我/你就获得了特权/去掌握所罗门的王国。
这句话既是观点,也是金句。第一次听到我就喜欢得不得了,摆脱自身的纠葛/猎获野兽般的自我正是我身上及其缺乏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做不好事,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太多害怕,失败,怀疑,犹豫,自我谴责等心理状态,极大地影响了我们进入到放松而专注的状态。
这也在育儿方面启发我,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孩子,给予孩子充分地肯定。
例子:
著有《身心合一奇迹力量》的网球教练加尔韦曾经给美国很多伟大的运动员做过指导,譬如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星老虎伍兹。刚刚夺得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总冠军的勇士队教练科尔,也是加尔韦这本书的忠实信徒。
加尔韦教一个从来没有打过网球的胖女人打网球,用20分钟就教会了她打网球。
教她打网球时并不强调如何发力,如何打球,没有让她用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他让她集中注意力看球,看球运动的轨迹,并保持放松的状态,还让学员站在那里看教练击球,教练击中球的形象已经自然地留在她记忆里,在打球时不思考,不去想是否能击中,不去记忆动作,停止思考时,身体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然后20分钟后,这个从没打过网球的胖女人就学会了打网球。
其实不光是竞技比赛,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想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就需要达到这种放松而专注的状态。试想自己高考失常,前一天晚上头脑里就充满了太多的杂念,而另一名超常发挥的同学就提到她考得好是因为考试前睡得好没有想太多。
三.
观点:
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这本书中,加尔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他说,这个“我”有两个,分别叫“自我1”和“自我2”。
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
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我们更容易认同“自我1”,因为我们很容易感知道自己的头脑里在想啥,我的“头脑”就代表了我嘛。头脑本来是工具,但一旦你认为我就等于头脑。那头脑就会变成主人,它会去做一件事,评判。这个“头脑我”会判断: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对的就去做;错的就要避免,这时候的“我”是该被谴责、该被攻击、该被否定的。
当头脑做了评判工作,还用这个结论来指导身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紧张,紧张就意味着,我们体内的能量流动被切断了。而能量的自然流动,是潜能发挥的关键,甚至就是潜能发挥的过程,所以,紧张就会影响潜能发挥。
在瑜珈练习中,教练们也总是喜欢说“放下头脑,停止思考,把一切交给身体”或者“让你体内的能量流动起来”之类的话,看到武老师分析的这些内容,感觉找到了知识的根源,有一种被贯通的感觉。
例子:
在NBA里的勇士队和骑士队对决中,有两种风格,勇士队打的是流动篮球,而骑士队打的是正确篮球。
什么是流动篮球呢?在勇士队里,球永远都在流动,即使是持球最多的队员库里,也不会粘着球不给别人,其他的球员也都在积极跑动中。一旦你遇到机会,不管你是超级球星还是普通球员,大家都会把球传给你。
那什么又是正确篮球呢?像在骑士队中,球永远都在围绕球队“王牌”詹姆斯运转,他严重粘球,其他球员常常只能站在最合适的位置,等着詹姆斯给他们传球。在这个过程中,大牌球星得到球的概率很大,但普通球员却难得有机会。
我是流动篮球的拥趸,以前很爱看太阳队的比赛,但太阳队没落后,我就很少看篮球直播了。不过,在勇士队崛起后,只要有条件,我都会看他们的直播。
流动篮球是很少见的,绝大多数篮球队都是正确篮球,也就是围绕着超级球星,打已经被证明过、行之有效的战术。
为什么流动篮球这么难得,正确篮球却比比皆是呢?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个心理陷阱,就是“我”等于我的思维和意识。哲学家笛卡尔不是有句著名的话么,我思故我在。
四.
观点: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母性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母亲对孩子的一切都会给予肯定的回应,所以母子趋向融合;父性则是提供秩序、界限与力量,要把家庭撑开,父亲就必须有强烈的竞争性,他要赢。竞争就好像是雄性的天性一般。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只是善良,却没有力量,那就很难被孩子认可。
严父慈母
金句: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女人的品质是“在”,她只要存在着就非常重要;而男人的品质是“干”,他必须做点什么,必须追求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才能找到存在感。
这其实跟“男主外,女主内”的想法一致,男女天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差异。
故事:
我很佩服球星詹姆斯。
他能及时调整自己,对老骑士队失望后,迅速做了两个重要决定。第一个决定,加入热火队,和球星韦德、波什组建了一支超级团队;第二个决定,当热火队让他失望后,他又重新转回骑士队,和球星欧文、勒夫构建新的冠军球队。这些举动都绝对需要勇气。
他能持之以恒地、精进、科学地训练身体,让自己一直没有大的伤病,一直保持着可怕的竞技状态,这是极好的球员。
他的篮球智商非常高,他会帮助球队挑选队友,布置战术,像教练一般。
他虽然击败了太多的顶尖高手,但他情商极高,和这些人都成为了朋友,所以,他是NBA球员中最有话语权的人,就像是工会领袖。
他还特别会经营商业,开了很多公司,是最懂经营之道的老板。
在慈善上,他也大力投入,重新回到骑士队后,他在美国克里夫兰市的教育业捐款超出了4000多万美元。
他的家庭幸福,至今没传出什么被落实的绯闻,孩子们的人格发展也非常好。
…...
这种完美男人的例子,几乎写任何文章时都可以用到。
五.
观点:
在心理咨询中,也许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共情。共情最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提出来的,它的操作性定义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感人所感、想人所想。
共情也是我在很多育儿文章里看到的文字,在孩子哭闹傲娇的时候要做到共情,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从头脑层面去做到共情,并没有真正做到共情。头脑不能建立和对方的链接,只有身体和情感才行,而共情就是链接。
例子:
武老师的文字:
一直到了2008年,我去学催眠。催眠老师是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得意弟子斯蒂芬·吉利根,他在课上教我们,用身体去聆听别人说话。也就是说,试着去留意聆听对方讲话时你身体的感受。
然后我震惊地发现,我竟然能在多数时候,感受到对方身体的感受,当我头脑放松下来,全神贯注地聆听时,我的身体和情感,甚至能极为精妙地共振到对方身体和情感的转折变化。
当能感人所感的时候,我也就能想人所想了。这其中的技巧是,当有了一些身体感受,我就在画面上想象,如果我进入了对方的身体,我还有着这样的感受,那我会想些什么。
在身体共情方面,前两天刚好看到健身跑酷教练高科的一段故事:
健身跑酷教练高科有一位学员,他的腰椎经常出现莫名的疼痛,高教在与他发生共情后,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他身体的感受,感受到了他的腰痛其实与他经常乱吃东西有关系。
真正发生共情时,原来是如此奇妙的体验。一年前看的《身体知道答案》(武志红著)这本书里也有很多例子,怪自己那时候不曾认真记笔记收集素材。
六.
最后分享我最近在看的书《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大J著)里三句我非常喜欢的话(这几句话是为了完成作业,与本文前述内容无关):
“孩子都是天使,他们是来帮助父母克服人性中软弱和丑陋的那一面。”(育儿育己,越育越发现自己的不足,越育越想完善自己)
“如果把管教孩子看成一条数轴,在溺爱和打骂这两个“极端值”之间,其实有更多的“中间值”。这些中间值给了家长足够的空间去包容不同个性的孩子,而对于这些中间值的探索,却需要家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每个小孩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特别对待;爱与规则的平衡永远需要我学习)
“父母是天气,孩子是种子,种子的基因无法逆转,那至少保证天气环境不要再“拖后腿”了。”(很喜欢天气和种子的比喻,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给予他适当的阳光雨水就足够了,种子自会发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