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正面管教课程结束了,这差不多是近段时间来做得比较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了。35年的人生,一直都在忙碌中,不算是拼事业的那种职场女强人,但也不甘于呆在家里靠着老公做全职妈妈,所以对于这一段时间的空档期,心里充满了不安定和对于未来的迷茫,这种感觉糟糕透了。
我不喜欢抱怨,不喜欢让人看到我糟糕的一面,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选择沉默,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大概就是比较典型的感受被忽略而发展起来的沉默型人格吧,不善于表达,甚至不想要表达。会担心自己说的别人不想要听,或者是自己说的没什么意义,或是怕会说错话。。。
所以比起去与人交流,我更愿意跟自己对话,哪怕就是这样只言片语的记录,至少不用煞费苦心地揣测别人的心理。
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时间,才有机会去接触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领域。也才有了这样的契机去上了正面管教的课程。初衷自然是因为育儿遇到了挑战,想要了解科学的方法,想要了解孩子,学习怎么和孩子相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本身对于这种宣传过度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传销”?当然不是说它是传销,我是认同“和善且坚定”的理念的,也非常赞同“平等地尊重”才能赢得孩子的合作,只不过是对于这种“洗脑”的方式有些许不适应罢了。当然这并不重要,我还是完成了三天的课程,并且想要记录下来我到底收获了些什么。
我从小的生活环境是让我长久以来所不能接受和排斥的,小时候我一度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父母竭尽全力去给我我想要的东西,尽管不富裕,也没有亏待过我,心里从来没有羡慕过别人家的孩子物质有多富裕。直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当我还沉浸在不谙世事的单纯(幼稚)世界的时候,身边的一切放佛全部改变了,母亲开始抱怨我不懂事,不能为她“伸张正义”,她因为我勉强和父亲维持了一段十分不幸的婚姻,我开始自责,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我变成了家庭不幸福的“罪魁祸首”。开始羡慕从小生活在父母恩爱的和谐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原来这样被爱包围的环境才叫做幸福,至少背后有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是温暖的,是平静的,平静,这个词对于我来说竟然是那么的奢望。
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恩爱,温暖,足矣。可是往往原生家庭的烙印是我们身上最深的印记,变成了我们的潜意识,一不小心就会在最无意的时候占据我们的所有行为主导,我们无意识的所想作为几乎都是从童年时候的经验中产生的本能反应,那样的本能无疑会把我们拖进原生家庭的循环中。所以,怎么才能跳出下意识的反应模式,是我们所要去控制的,这个过程不容易,甚至很难,但是结果一定是值得期待的,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原始的童年影响,也才能创造出自己所希望的家庭模式。
“平等的尊重”是童年的我们从来不曾拥有过的,父母所言即是真理的年代造就了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我们。我想这也是和孩子做到情感联结的核心思想,谁不想要自己的想法被听见,被看到,被尊重,哪怕是那么的天马行空,那么的不切实际,又怎样。这不就是成长的经历。
“用致谢代替抱怨”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看似乱成一团的各种人际关系,父母子女的关系,朋友关系,其实都是这样,抱怨无济于事,改变别人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何必呢?换个角度看问题,用致谢代替抱怨,也许一切都能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