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这本书完全打破了过去所学历史教科书的正统的形象,古板的人物,冷冰冰的叙述,我所看到的是人物性格的鲜活,革命热情的高涨,团结一致发展生产的尽头……总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详尽真实的历史再现。
我们中学所用的历史教科书是由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编纂的,无疑,即使我们在客观公正,总还是有个立场问题。立场不同,写出的历史就免不了有些主观或者用词上的再三“斟酌”。而埃德加·斯诺为完完全全是一个外国记者,他不畏艰险,亲身到战地采访。从他的书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了解我们中国那些年的历史,在外国人是如何看待的。我们这么多年来对历史的学习,无非是学习到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发生了某件重大历史事件,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下,然后我们去挖掘这件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这件事发生的历史意义,在国际上有什么重大影响等。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知道的就不仅仅是西安事变是怎样发生的,还应包括张学良,杨虎城的人生经历,性格,对国共两党内战的态度,以及制造西安事变的勇气、决心和被逼无奈;还应包括宋美龄对解救蒋介石所做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所做的贡献和让步;还应包括蒋介石对共产党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国共联合抗日局面形成的来之不易……
二、红军领导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在以前,只是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能正确把握中国革命的脉搏,知道中国革命该何去何从。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以前的想法真的太简单了。毛主席确实是伟大的,他夜以继日地读书,思想也是不断转变,不断前进的。学生时代,他相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后来又陷入了空想主义,最后相信自由主义即无政府主义。但是参加革命之后,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坚信自己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之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随后又结合中国的实际,抛弃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思想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着。此外,毛泽东年轻时为了挑战自己在寒冷的冬季冬泳;饿着肚子长途跋涉走遍湖南全省,成立农民协会;锻炼自己的肠胃吃豆子等做法,让我对之由衷的佩服!还有,斯诺笔下对毛主席最经典的刻画—孩子气的憨笑,都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不只是毛主席,还有潇洒、豪爽、热情、守信的邓发;温文尔雅,沉稳安静的周恩来;以及处变不惊(桌底开枪事件),口才好(“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爱马如命,简朴强壮的贺龙;“人生五十始”的徐特立;英勇的铁军领袖彭德怀等。
三、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拥护和支持
我们知道,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千千万万个农民母亲挥泪把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唯一的孩子送上了战场;有不计其数的农村妇女为红军做军服、鞋袜;还有那么多的女青年奔赴战场,不爱红装爱武装;甚至是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参加了红军。他们就是斯诺笔下的“红小鬼”,他们活泼可爱,善良单纯。在生活中,他们充当小警卫员照顾着我们领导人的饮食起居,而在无数次战役中,他们给红军做了秘密传递敌人消息的人,不惜夜里徒步奔走几十里把消息带给红军,让我军及时做好作战准备。在红军进入一个乡村的时候,那些农民主动迎接,乐意给我们的红军腾出地方住,也愿意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口粮给我们的红军战士吃,在国民党飞机洒下那么多悬赏单时,我们的领导人依旧住在农家,随身只有一个警卫员。他们称红军为“我们的红军”。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军不扰民,军民一心,齐心抗敌的感人画面,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人民给了我们红军多大的力量!多大的支持!
四、红军战士所向披靡的战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衣着破旧,他们满身伤痕,他们疲惫不堪。翻雪山,过草地,渡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越少数民族部落聚集区,负重、徒步、饥饿、寒冷、枪弹弹雨……最后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这绝不愧于“艰苦卓绝”四字!
最后,作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红色世界,他把自己对共产党的看法及其未来局势的预测做了这样的总结“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来好象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正如本书所证明的一样,如果说它证明了什么的话),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
不得不说,斯诺不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他对战争与政治的观察分析同样令人敬佩,就在这本书出版八年之后,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十二年之后,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