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
★ 王余光、徐雁《中国阅读大辞典》:“读书笔记,是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为记录读书心得或整理文中的精彩部分而做的笔记,一般都要载明材料出处。”
★ 杨绛《钱钟书手稿集》(序):“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集原文的页数。他(钱钟书)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与著名作家有关的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
★ 杨绛《钱钟书手稿集》(序):“做笔记很费时间。他(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能发现。”
★ 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 读书笔记的作用——促进理解、推动思考、辅助记忆、积累资料等,是一种传统学习方法。
☆ 读书笔记的分类(大致分为四种):
1、摘录笔记:便于辅助对比分析
摘录的目的一是集中阅读材料的精华,二是未来检索引用,三是辅助对比分析。按照学术规范,引用需要准确标注作者、来源等信息,既证明引用的真实性,也是向引文作者表达敬意,有“学术归功”的意味。
2、提纲笔记:对全书的脉络要点做记录 (有两种方式)
⑴ 、概述类——概括其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基本情节等;
⑵、 纲要类——对全书或全文的脉络所表达出的要点进行笔记;
提纲笔记一般适用于比较重要的学术文章或学术著作,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其目的:一是做出全书的内容提要,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价值取向;二是梳理作者的论述逻辑,借此探究作者的思想方法,更好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
提纲笔记中要重视标注及摘录作者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便确定讨论分析的内容范畴。
提纲笔记可以思维导图方式撰写,既呈现出该书或该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也呈现出作者的思想方法和逻辑框架。
提纲笔记还可类似著作内容提要或论文摘要方式撰写,主要内容包括:问题提出的背景、作者的研究历程和主要观点,以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影响。
3、批注笔记:经典重读的有效学习方法(与先贤对话,与大师交流,借人一双慧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字里行间或书页空白处,用符号或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或对阅读材料进行补充、阐释。随读随记,体会、感悟、疑问、思考、观点、注释都可成为批注的内容,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和作品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对话交流,增进读书兴致,丰富思想情感,促进自我成长。
看别人的批注能够启发思考,看自己的批注能够引发反思,批注笔记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扩大了阅读交流的人群与时空范围,对读者思想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4、心得笔记:对原作思想的独特发现。也称为札记,重点指向读者自身的感悟与思考,通常有确定的话题、议题,即针对阅读材料的某个方面集中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 史为恒《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写作摭谈》 : “在阅读文章、书籍时,受到感动、启示后,即时写出的体会、感想,这种读书笔记称为感想式笔记或心得体会式笔记。感想式笔记不仅仅是对原作的深刻理解,更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独特发现或深刻触发。它是阅读者读书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感想、见解。其中,有的是受原文启发产生的相关想法;有的是觉得原文的观点不妥,对其提出的质疑或批驳。”
心得笔记有主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很多学术大家的著作是在札记基础上展开、充实而形成的。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钱钟书的《管锥编》。钱钟书的《谈艺录》完全采用札记式的写法,真实呈现阅读思考的过程,展示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代学人的治学态度与方法。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3月30日 第09版 作者:吴欣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