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是贾府发迹的两大支柱之一。虽然《红楼梦》中贾元春路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她对整个情节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大观园就是为了迎接她的省亲才建造;清虚观打醮,惹得贾母说出“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来,也是因她的口谕而起;端午节礼专门针对宝钗和宝玉的设计,体现了元春对“金玉良缘”的暗示与支持,从而引出贾府各势力的争斗,等等情节,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元春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秦可卿之死暴露了贾府的危机(秦的判词:造衅开端实在宁),但紧接而来的元春晋封皇贵妃则令贾府再次升腾,直到80回后,她的暴死,使得贾府失去了靠山,最终落得抄家的结局。
这么重要的一个角色,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不是像高鹗所写的那样,很安详地薨逝在凤藻宫呢?
从刘心武先生的揭秘中,我感觉确实受到了启发,我把刘先生的观点总结一下,与大家共分享。
首先是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si,凶猛的犀牛)相逢大梦归。
(我忘了刘心武先生选取的是什么版本的,我这里用的是甲戌本)
高鹗续的程乙本,故意把虎兕说成虎兔,(虎兕是指两种凶猛的动物接触,虎兔是指年月,这完全是两回事)不得不说他可能是嗅出了其中浓郁的政治斗争的味道,为了通行本顺利的发行,把这类文字一概都改掉了。
那我们接着去理解,虎兕相逢的直接解释就是:老虎和犀牛相遇了。这背后所隐喻的东西,就是两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两股势力都已经露出了凶猛的獠牙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元春成为了这场斗争的一个政治牺牲品,悲惨地死去。
第五回除了判词,还有曲,现在我就要把关于贾元春的那一首《恨无常》曲,探究一番。判词和曲,总的意思是相通的、相同的,但是在对一些具体事件、具体情况的交代上,又各有侧重。
《恨无常》曲是这样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恨无常、恨无常。什么叫无常啊?如果始终不好,就叫常不好,始终好就叫常好。情况总在变动中,没有什么是可以持久的,而且往往那变动也无法预测,因此也就无法控制、无法避免,这就叫无常。贾元春命运的悲惨就在于她的好运不能持久,所以她所谓的“恨无常”。
《恨无常》里的第一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无常、无常,上面已经有不少的解释了,看来元春的荣华在整首曲子里(可以代指她的好运)只持续了半句话,后面就都是不幸了。
底下一句就接着说:“眼睁睁,把万事全抛”意思很明显,首先元春就不想抛下万事,但是有什么巨大的力量强迫着她,让她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这里如果非要理解成疾病啊、意外啊,我觉得就对不上了。元春的死亡,不是因为什么发福、痰壅、感冒,因病死亡,她是突然死亡。什么叫做“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啊?一个人眼睁睁地不愿意死,生理上不到死的时候,结果“把万事全抛”,就说明是非正常死亡。
下一句:“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刘心先生的原话是:“这句话很恐怖。”因为这句话很可能就暗示了元春是被别人缢死的,被别人用绸巾、玉帛绞死的。而且这过程当中她非常痛苦,她的“芳魂”是“荡悠悠”地、一缕一缕地归于消失,非常悲惨,她的死相应该是比秦可卿还要可怖。(因为秦可卿是自愿上吊的)
接着:“望家乡,路远山高。”如果是像高鹗写的那样,死在凤藻宫吗?那这句话就没法成立了。《恨无常》曲里面这样来写元春之死,它指的应该是元春死于荒郊野外的某偏僻处,也就是说元春死在不但离她的祖籍金陵很远,而且离她平时所居住的凤藻宫也很远,当然离她自己父母所住的荣国府也一样远。
后面的“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这一句说明元春死后是向贾政、王夫人托梦了。她在梦里跟她的父母说了什么话呢?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她说“儿命已入黄泉”,这句话就更确定她是死亡了。如果说“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还不一定是死,那么这句话就太清楚不过了。
接着她向爹娘发出了警告,她说:“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天伦”就是她向她父母的一声呼唤,当然也不仅是父母,一说天伦的话,所有的亲族它几乎都可以包括在内,就是说建议贾氏家族“须要退步抽身早”。什么叫“退步抽身”?就是说,看待富贵一定要谨慎,一定要知足。不能有了富贵想有权,有了权力想地位,有了地位呢?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一直贪婪的索求,最终的结局一定不会太好看。人生在荣华富贵的诱惑面前,不要眼前无路才想回头,身后还有余的时候忘了缩手。这“退步抽身”。从哪儿退步?从哪儿抽身?就是从皇权斗争的格局里面来退步、来抽身。
尽管由于稿子的散失,我们无法看到《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真正的原作,不过通过贾元春的《恨无常》曲,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就是贾元春最终将难逃悲惨死去的命运。那么,以“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著称,擅长设置大伏笔的曹雪芹,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面,有没有这方面的设计呢?元春惟一的一次公开亮相也就是省亲的时候,会不会透露了这方面的蛛丝马迹呢?
关于贾元春的悲惨结局,其实不仅是在判词和《恨无常》曲里面有所揭示,前八十回虽然没有直接写到贾元春后来的遭遇,但是也多次暗示了她不幸的结局。曹雪芹“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功夫不是盖的。
比如说在贾元春省亲的时候,进行完其他活动以后就要演戏,当时就点了戏,点了什么戏呢?点了四出戏。这四出戏非常重要,因为脂砚斋提醒我们,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虽然我们现在读小说只能读到八十回,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只到八十回,可是在第十八回里面元妃省亲的时候点的这四出戏中,实际上把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情况早就已经暗示出来了。
别的都不用提,在这第二出戏旁边,脂砚斋静静的写了一句话“伏元春之死”。
这第二出戏是《长生殿》,《长生殿》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杨贵妃后来怎么了?三军哗变,杨贵妃就被赐死了,自己又不愿意上吊,是被人用绸子缢死的,和是“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是一致的。
贾元春悲惨地死去,那么她死在谁的手里呢?因为八十回后稿件的遗失,不好做非常具体细致的猜测,但是大体而言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贾元春之死应该是在贾家彻底败落之前。那不应该是八十回以后最后几回的故事,应该是在写到整个贾家家族大败落之前发生的事,她作为一个前奏,她的死亡应该是在那样一个节点上。
到第八十回,故事的真实的时代背景,已经写到乾隆三年了,写到那一年的深秋了,宝玉吟出了“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的句子;八十回后,应该很快就写到乾隆四年的事情。乾隆四年春天,发生了所谓“弘皙逆案”,就是弘皙那一派趁乾隆离宫外出春狩,实行了对他的谋刺。
但是没有成功,并且也不再是“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弘皙那派这回是彻底地“大不幸”了,乾隆快刀斩乱麻,果断地处理了此案。对外他尽量不动声色,似乎朝政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对弘皙一党则分化瓦解,有的参与者处理得相当轻,对弘皙本人也没有处死,而是把他拘禁到景山东果园里严密看管。
后来乾隆又销毁了绝大部分有关档案,但这个逆案对乾隆本人的刺激,是很深重的。现实生活中的曹家,也正是因为被牵连进了弘皙逆案,而遭到毁灭性打击。曹家在雍正朝遭打击的情况,还可以查到一些档案,乾隆朝的这次彻底殒灭,却几乎找不到任何正式档案了。但是我们可以估计出来,贾元春原型的死亡,应该就是在乾隆四年的这个刺杀事件当中,乾隆皇帝没有被刺而死,并且最后平定了叛逆,但是贾元春的原型却没能幸免于难。
综上就是刘心武先生对元春结局的揭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