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有着美好传说的地方——济源,一个山水小城市。这里不仅有巍巍太行,仙云王屋,甘甜沁口的济水,更有蕴含了千古传说与文化的美食。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道家乡的美食——鸡蛋不翻儿。
金黄焦酥的外表下藏着的却是一段有着血泪的传说故事。
传说鸡蛋不翻儿的发源地在黄河小浪底附近。小浪底在洛阳以北、济源以南,属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入口处。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未修建前,此处有八里胡同,是黄河中游最狭窄也是最危险的一段,两岸高山对峙,风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鱼十分危险,屡有翻船事故发生,遇难者常常连尸首也找不到。
因此,当地民间有许多忌讳和风俗,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后一个家庭全部覆灭;比如吃鱼时,不能吃完一面翻过来吃另一面,而要把鱼头和脊骨一起拿过去,再吃下面的肉;还有不准把水瓢扣着放,忌酒后上船,忌说翻、煤等词。 不翻儿,就是旧时船家的干粮。
所谓不翻,即制作过程中不用翻即熟。制作过程和名称,也都是为了讨个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
虽然,不翻儿被赋予了一段远古百姓辛苦求生存的血泪与期盼。但是,现在已经成为济源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几乎所有的市民都需要这种美味的小吃来解决早餐问题。
鸡蛋不翻儿的制作相对一般的煎饼还是比较麻烦的,不管是配料还是模具都有诸多讲究。
将精选的优质大米、小米打制成浆,然后发酵,加入盐、花椒粉等各种特制调料,搅拌均匀。使用米面来做原料,可以增加整个煎饼的口感,更有弹劲儿,而且经过长时间放置也不会出现绵软感。
在煎制时,需要使用特质的模具“不翻儿鏊”。不翻儿鏊的形状有点像倒着的“凹”字,中间有一圆形凸起,周边是约母指宽的凹沟,下面有三条腿,一般用生铁铸成,宜厚不宜薄,过薄则传热太快,不翻儿易糊、易夹生。同样道理,也不宜用铝制品。
将鏊烧热,抹油,沿鏊顶倒入米面,米面会顺势流向周边的沟槽中,将盖子盖上,无需翻煎,约一分钟,开盖即可起出。然后将鸡蛋打撒,放入葱花、少许盐,倒入鏊中,依然无需翻煎,鸡蛋少许凝固,将事先做好的不翻儿置于鸡蛋上面,盖上锅盖,焖半分钟即可。
因为,鏊形状的特殊性,煎出来的饼子就像一顶小小的“回族帽子”,“帽沿”较厚,外焦里嫩;“帽顶”则是一层焦黄的薄皮,济源话叫“黄嘎巴”,也就是锅巴,酥脆无比,有异香。
在济源,鸡蛋不翻儿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早餐之一,趁着刚出锅的热乎劲儿,咬上一口,浓浓的蛋香味夹杂着清甜的米香,瞬间弥散整个口齿,既美味健康,又饱腹感十足,再配上一叠独家秘制的萝卜丝腌咸菜,一天的能量就算是正式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