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母亲节,加上妈妈生日,我休了几天年假回了一趟农村的家。
坐着公交车直达家门口,又坐着公交车离开家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在广州被我嫌弃的、经常作为次等选择的交通工具,其实在这里真的非常难得,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和中学的时候,那段在黄泥地里骑自行车的日子,那种艰辛相信我的同龄人很难体会,在高中后我也没再怎么体会过,然而每次回到家看到那水泥地,看到来来往往的小车、汽车,我总会想起那些年的艰辛。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大概2000年吧,我在我们乡里的小学上学。从家到学校,需要穿过一片农田,然后跨过一座山,再经过一座破烂的桥,高年级的同学如果骑自行车的话可以从另一条道走,但是这两条路有个相同点是,都是黄泥路,没有铺水泥。
我们每天下午会回家一趟,吃完饭后回到学校上晚自习,然后在学校过夜。
南方的春夏是非常多雨的季节,一下雨我们就叫苦不迭,因为整条路都是泥泞不堪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回到家后就下起了大暴雨,没法走,那时候又没有电话或者手机请假,只能等雨停了再去,结果雨停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从小被教育“不迟到、不早退”的我急得哭了起来,然后我爸就决定开他那辆破烂的摩托车载我和哥哥去。
一般说来暴雨过后其实路面会比较好走,但因为我们那到处是山,因此下雨的时候会将一些松软的泥土冲下来堆积到路上,并且会伪装成自己是条“好路”,如果视力不太好,或者前面没人走过,就很容易上当。
一路上,我们多次深陷泥潭里,一次又一次,我和哥哥下车,等爸爸把车抬出来,因为学校没有可换的衣服,爸不让我们弄脏衣服,我们只能心急如焚地等待爸爸努力地一次又一次把车抽出来,然后重新上路。
最后当然是迟了个大到,到了学校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但万幸的事因为情有可原,校长和老师都没有说我们。
17年过去了,爸爸在泥土里推着车子挣扎的画面一直记在脑海里,每每想起,总是倍觉心酸。
也是同一年,我和哥哥都考上了镇里的小学,于是四年级的时候我和哥哥就齐齐换了条上学的路。
那是一条宽敞的路,容得下两辆小车,连接了一座又一座的山,不变的是,还是一条黄泥路。
那时我和哥哥一人骑一辆车上学,每周日晚上去,在学校住,周五的时候放学回家。
因为是一周回一次家,所以碰上下雨的机率少了点,但是也就是仅仅少了一点吧,南方的雨季真的是说下就下的,所以,在镇里上学的那一年,我也经历过多次深陷泥潭的状况,一只脚进去后再想出来就很难那种,并且那脚还重了至少两斤,不弄干净绝对无法前进,所以短短1个小时的自行车路程,硬是要花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
所幸那时候除了我和我哥,附近还有几个小伙伴也是一起到镇里上学的,一路上还能说说笑笑,也算是苦中作乐吧。
五年级的时候,2002年,我和哥哥因为想要寻求更好的学习成绩,和表弟表妹一起去了市里的小学上学了。并且直到高中毕业,我们都是在市里的学校度过的。
到市里之后我们其实一般过年过节或者寒暑假才回家一趟,先坐车到镇里,再从镇里坐公交车到市里。
问题就是2002年开始,我爸出去外面打工了,摩托车因为太破了,妈妈也不会开,所以一到要去学校的时候,妈妈就去村里到处找有摩托车的人载我们去镇里,有很多时候找遍了村子都没发现人,因为那时候很多人都去外面打工了,留在家里的也不是那么碰巧就会待在家里,每次我们都只能碰运气。因为镇里到市里的最后一班汽车在下午6点,有好几次五点多都没找到人载我们,都快急死了。
以至于很多时候放假回家前就开始担心回学校的时候怎么办?找不到人载我们怎么办?这次要提前多久去找人载我们才能不迟到?
那种焦虑感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一清二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妈妈终于下定决心买一辆摩托车后。
然后2007年还是2008年左右,村里开始凑钱修路,水泥路。
再后来,水泥路全修好了,我们镇和隔壁的镇开始开通班车,连接起镇与镇,造福一路上的乡亲父老,很幸运,我家就在那条路边,车子每天都会从我家经过。
虽然班数很少,但是司机都会确保每周五去接孩子们回家,周日的时候送孩子们去上学。我们村的孩子们一到上学时间,就会守在路边,上车后给4块钱,就可以安全准时地坐到学校了,不管刮风下雨。
不得不说这些孩子真的太幸福了,虽然或许他们自己没什么感觉。
也或许,在我们上一辈的眼里,我也是幸福得不得了的孩子吧。
还有,到我们家乡的高铁明年就可通车了,家附近的高速公路也在快速修建了,以后无论是在深圳还是广州,还是北京上海,回家都是一件很方便快速的事了。虽然跟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从我的上学之路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确实实现了肉眼可见的质的飞跃呢,在这一点上,内心真的充满感激。
祝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