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信息像炸开了锅一样,让人应接不暇。
这个时代,大V们也是一波波席卷而来,在给予我们独特观点,让我们大呼过瘾的时候,也无形之中让我们很多人深信不疑,并且完全当做了真理来看。
这个时代,大V们掌握着我们认为的话语权,然而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或是独立的判断却慢慢被淹没了,最可怕的事,我们却依赖于他人的观点,而懒于有自己的思维了。
《学会提问》这本书帮助我们拨开形形色色的现象,真正用自己的判断来看到事物的本质,不做一个盲听、盲信的人。
书中针对如何提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提问,教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1、针对观点本身提问:
在提问之前,先得清楚对方的论题和结论。论题是指对方在一开始亮明的观点,结论是围绕论题,层层推理最终得出的论断。比如在《江歌遇害案:孩子,我宁愿你不善良》一文中,论题是:孩子,你不应该善良。结论是:你应该先保护自己,再行驶善良之举。
第二,要知道对方的理由或论据是什么。只有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才能判定结论的价值。
第三,看有没有意义不明确、存在歧义的词汇?在检验理由和论题时,需要对意义不明确的词发问。不如,大V们经常会围绕“收入”、“幸福感”来制造话题。“高收入能带来幸福感”,“高收入”的范围是多少?“幸福感”到底如何定义?
第四,看对方是使用价值观假设还是描述性假设?
作者告诉我们,“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比如,为什么人穷志短?潜在假设是经济问题会引发道德问题。
2、针对论证过程提问:
首先,需要看分析推理过程有没有谬误。检验分析推理论证的核心原则是,看论证是否从客观事实论据出发,唯一服务于结论。以前网上流行一个段子,假如潘金莲不开窗户。这就是典型的滑坡谬误。因为潘金莲开窗户打到西门庆是一个历史的偶然,而不是必然。
第二,需要看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等等,这些在论证过程中都可以充当证据,但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建议这些事实论据是否可信。比如,你调查了身边几个90后朋友,他们工资都在8K以上,然后得出结论说90后工资大多8K,这是不可信的。
第三,理由可替代吗,相关性能充当原因吗。只有论证的理由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说明理由是有说服力的。比如女生穿得暴露活该被性骚扰,这个观点很有舆论市场,但问题在于,女生穿着暴露是个人衣着品味的问题,与性骚扰不存在因果关系,更不能作为性犯罪的舆论辩护。
第四,看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最常见的数据问题在于不知来历和立场偏颇的数据。尤其是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充斥的数据调查更是让用户摸不着头脑。
3、进行总结性提问:
首先,要看有什么重要信息被遗漏了。因为论述者的知识的局限性、创作的仓促及其价值观等原因,在论证中在所难免会存在信息遗漏,这个时候要及时检查看遗落的信息是否影响结论的成立。
第二,思考还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因为,多一个结论,会多一个自由选择可能,也更能权威地衡量观点的价值。
希望这3招也能帮助大家来思考各种信息,养成独立判断的习惯,提高思维的能力,不再做被大V信息左右又不知所以的人。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第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