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随想
今天是端午节,家里准备了鳝鱼、龙虾、排骨等丰盛的菜肴,我看家里几个人一天是吃不完的。听说,早上超市里排了长队,人们抢购鱼、肉、排骨、粽子等。说起来真的很不错,端午节成了法定节日,人们休假在家,可以吃吃喝喝,可以不用担心有人来查,非常放松地打打麻将了。
节日本来就是让劳碌的人生放轻松的,有条件吃喝玩乐,是我们的福气,但总觉得这样的节日味太淡薄。
端午节本是传统节日,按传统,有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还应有赛龙舟,祭祀屈原等活动;而今只剩下了吃粽子,吃粽子时顺便鸡鸭鱼肉地美餐一顿,照常“砌长城”去:似乎与别的日子没什么两样。
节日,应在吃喝玩乐及特定的活动之中寓有某些意义。
比方说春节,互赠自家精心制作的食品(现在都变成买的了,好像是用钱的多少来衡量情谊了,当然觉得人情淡薄了),可以增进亲友邻里的情感;家人要团圆吃团年饭,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子孙孝顺,长辈慈爱,其乐融融,中华文化重人伦的特点表现明显。传统春节本来还有赶庙会猜灯谜等文化性娱乐的,现在被看电视取代了;看电视电脑的多了,宅男宅女就多了,人与人之间的集体交流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淡了,人就会感觉更孤独。
传统春节本来还有舞狮舞龙之类的,现在民间几乎看不到了。相似的情况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已极少看到了。这是重大缺失。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舞狮舞龙赛龙舟是集体体育项目,体现古人重力尚武的精神。赛龙舟我只在电视上见过,但我听家里的老人们说,解放前我们这一带,年年端午节都有龙舟赛,都是青壮年上场,因为代表的是宗族,谁都不肯输那口气。舞狮舞龙,我们小的时候每年都追着去看,以舞狮为多。舞狮的场面很大,锣鼓的就有三四人,舞狮每组是两人,一般会有五六组轮换。一家一户挨着舞,给人拜年,驱邪。一家舞下来,两个人就满头热汗,春节天寒,舞狮的人都只须穿单衣。
对比一下现在的年轻人,体力活动太少,体质普遍差。每年大学生入学军训,都有在操场上没站到开幕式结束就有人晕倒的报道。大家都认为是孩子们在学校体育活动太少,却不知这只是一方面,更深的原因应该是整个社会重智力轻体力、重文轻武、重安乐轻气概。录取人才看分数,看论文,看成果;家长生怕孩子晒了太阳,生怕孩子做体力活累了,生怕孩子锻炼出事故;成人们把体力舒适作为追求的目标。如今的人坐车的时间多,步行的机会少,喝酒聚餐平常事。如此,胖子越来越多,“豆芽菜”也越来越多。这不禁让人想到六朝时的那些贵族们,生得白白胖胖,连走几步路都累出汗,别说带兵去打仗,朝代更替如走马灯。我们接班人们能接好班吗?
从什么时候节日变味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这是两个大题目。至少我们应该明白:古人流传下来的节日活动,可能会有取舍,但要谨慎,不可偏废。端午节,吃粽子,让我们享美食,满足我的口腹之欲;喝雄黄酒,挂艾草,除毒消湿,告诉我们这个时节如何保养身体;祭祀屈原,想古人情怀,激励我们走向崇高;赛龙舟,看龙舟赛,万人空巷,重力尚武,不应输于西班牙的奔牛节吧。这样,节日的气氛是不是会浓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