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马哥在网上看到一段搞笑视频:
一个自称是大学生的女生在路边乞讨,一位大叔看着女生在地上写的话--大学生,手机钱包丢了,跪求十元吃饭!
大叔看了看打扮还算新潮的女生问到:你是大学生?
女生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恩”
“那我考你几个问题!”
“恩”
“三角函数两个重要极限是什么?”女生一脸羞愧的摇了摇头?
男子想了想,可能问的有点深奥,于是再次开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听到这里,女生原本沮丧的脸瞬间变的兴奋不已,再怎么样,这句诗总是知道的。
然而就在女生准备往下接诗时,男子语气一变问到:“请问写这句诗的诗人叫什么,哪个朝代的?”自称是大学生的女子一脸懵逼,脑袋放空,再次羞愧的摇了摇头。
“你是哪个学校的?”男子不以为意,继续问着。
“xxx大学”
“那你说下,你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这个总该知道吧!”
女子咬了咬略显苍白的嘴唇,依旧摇着头,转身就要离开!
然而这是转折点来了!
大叔看着有些落寞的背影喊道:“等一下!”女生转头,疑惑的看着面前的陌生男子,只听他说:“给,这是一百块钱,一个都没答对,可以肯定你就是大学生了!”
呵呵~
多么讽刺的视频,内容太过真实,看到这个视频小马哥却一点也笑不出来,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大环境问题!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看完视频,小马哥一直在反思,如果自己就是那个女生,也同样回答不上来。
那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大学生真的这么差劲?
让社会诸多人士嗤之以鼻。
就在小马哥心情低落时,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瞬间又豁然开朗。
原文作者:楚天皓月0713
课堂上,下课的瞬间,老师就被问问题的学生包围了好几层;
食堂里,两个学生吃饭时一直在讨论一个实验,而后索性餐盘一丢,拿出草稿列方程。
他感慨道:清华的学生,对学问与智慧的追求竟是如此纯粹、虔诚。
而反观起其他很多学校的校风:
混日子,混学分,混网吧,六十分万岁,今朝有酒今朝醉。
拿着父母的辛苦钱花天酒地,游戏人生;
总做着屌丝逆袭的春秋大梦,却连一节课都不肯好好听;
......
清华北大之所以广罗英才,也就是因为有两种人的学习动力配得上这两所高校。
一种是对民族故土的强烈认同,对历史责任的深切担当,对家国命运的不尽同情;
另一种是纯粹的、无尽的、虔诚的求知欲,在知识之海前寻找贝壳的孩子们。
曾经看过一档节目《学霸是怎样炼成的》,一位资深HR披露了招聘的黑暗法则:
大企业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会把985大学生的简历放在一边,再把非985大学生的简历放另一边。
而离开招聘会的时候,他们只会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就只有被清洁阿姨清理掉的命运。
残酷,但却真实。
虽然现在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人鼓吹读书无用论。
毕竟学历不高的网红主播,随便开直播唱首歌都能月入几十万;
高中还没毕业的抖音美女,17岁就傍上了大款,吃穿用度奢侈不已。
然而,只有进了一流名校,你才会知道:
人和人的差距,原来是这样拉开的。
我一表妹,去年高考发挥失常,进了所二本院校。
前几天出门办事,偶然路过她们学校,曾进过一次她们的宿舍。
明明已经上午10点半了,却还有2个同学睡得不省人事,1个在蒙着被子刷抖音,还有1个在床上慢吞吞地吃早餐。
我问表妹:“你们早上没课吗?”
表妹一边涂着指甲油,一边漫不经心地说:“有啊,但是这个课又不点名,我们都不去上的。”
原来,只要是不点名的课,她们除了最后一节课划重点,其他时候都是能逃就逃。
作家清欢说:
“在中国,有2000万大学生,在假装上课。”
有太多大学生,上课发呆、睡觉、玩手机,为现状焦虑却不想改变自己;
下课追剧、打游戏、终日混迹于社交网络,脸色蜡黄地对着手机和电脑的冷光屏;
不想学习、不想社交,在没人管束的地方,自由放纵、舒适安逸。
《精进》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看过一份当代大学生空余时间的调查数据:
有82%的大学生,将空余时间奉献给了网络休闲。
男生通宵组队打游戏、开黑,女生熬夜追剧、看娱乐八卦新闻。
有太多大学生,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曾经的意气风发,早已在堕落的环境中消失殆尽。
前段时间,四川大学的一个男生宿舍火了。
宿舍6个男生,共拿到17个国内名校的保研offer:
其中一人放弃清华offer,准备出国;2人保研清华、1人保研北大、1人保研中国科学院、1人保研武汉大学。
他们6人都来自不同的专业,有4人连续3年专业成绩第一,2人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唐立新奖学金。
6人中,有人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过、有人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获得全球金奖,还有人在中亚论坛担任过外国驻华大使的随行翻译。
接受采访时,他们说:
“寝室的学习氛围比较强,相互之间鼓励学习,稍微有松懈就会有人提醒。”
他们经常定下一些自律公约,并在一次次的学习交流与讨论中,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有科学家做过一项长达5年的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
“人是唯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
身边人的潜移默化,会对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产生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改变你。
你在一个优秀的圈子里,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
和自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甘于堕落;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越发平庸。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哈佛大学有一位小哥,叫John Fish,曾发视频记录了自己普通一天的学习生活。
清晨早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当天的计划,每个时间段都有固定的任务。
他的一天,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除了上课学习,还穿插健身、阅读、冥想、剪辑视频等项目。
文章写累了,休息的方式就是做数学、线性代数。
再看看清华大学学生马冬晗的一周时间安排表。
每天6点起床,6:40开始自习,白天除了上课和吃饭,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自习、听英语,直到凌晨1点才上床睡觉,连周末也是如此。
真正的大佬们,利用零碎时间的水平都高于常人,每分每秒都不愿浪费。
他们喜欢to do list,享受从待办事项清单上划掉任务的成就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还舍得无所事事、成天偷懒吗?
每个人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你还舍得逃课、熬夜追剧、打游戏,放任自流吗?
越努力,越幸运。
终身成长词典词条《340:朋友》中提到:
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希望你,把自己逼进好学校、好职场,去接近能开拓你的眼界、给你正能量的人。
希望你,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永远年轻,永远激昂。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共勉。
上了985、211以后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2017-7-28腾讯文化
01
念高中时,常听班主任提起一位学姐,她几乎不跟周围的人说话,没什么朋友。
直到高考,她考了全省前十名。
市里去拍摄宣传时,发现她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还一直卧病在床。
高中为了省钱,她经常趁别人吃完饭离开后,去捡吃剩的馒头,一边捡一边吃。
那时候,有些高校会给优秀高考生数万元的金钱奖励。
她说,她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目标就是能拿到那笔钱,这样她就自己赚够了学费,亲人就再也不能逼她赶紧辍学,早点嫁人。
“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连任性的资格都没有,就害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
这让我想起云音乐的评论区常看到的一句话: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知乎上有个提问: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你没能上985或者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什么是底层?就是除了你自己,你一无所有。而只能靠自己的人,连个性都是奢侈品。
02
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必论出处的年代。
龟兔赛跑,如果兔子一直在拼命跑,结果会怎么样?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人生七年》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
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的较量。
有钱的基础是,你家庭的资源、背景,加上你的努力和运气。但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出卖劳动的人。
纪录片中曾辍学的父母,没能力教孩子怎么学,因为穷,他们也没钱让别人来教,到后来,伦敦的孩子Tony也辍学了。
03
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农村80%的留守儿童从没参加过课外辅导,在西部贫困农村,63%的学生甚至没有高中文凭。
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开展调查,发现在2007-2016年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12.6%),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
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在下降。
这种现象,就如同今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
状元身份的背后,一定付出了汗水,但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支撑他的还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努力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前期极尽努力,但在职场上依然被上司克扣,受尽欺负。
他在特别绝望的时候说,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可有的人连参赛资格都没有。确实,那些富家子弟手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一辈子也买不起的东西。我再努力再勤奋八百辈子,有用吗?没用,赶不上你一生下来,嘴里边含一把金钥匙,我呢,也别勤奋了,别努力了,我就吃吃斋,念念佛,找个好时候好地方,投个好胎,找个好爹。
人的每一种奢望都是设想“如何能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极端不公平的交易。
所以大学,起码提供给了底层可行的前进捷径,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是自己孩子的起点。
跨过这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以后的门票会越来越贵,你可能再也买不起入场券了。
04
为什么一定要上名校?
一、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会影响你
过去20年来,北大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当起大学老师。
每个学校都有保安,但为什么这种成群结队的考学行为,在名校发生的概率更大?媒体采访“北大保安第一人张俊成”的报道里,或许就藏着答案。
张俊成说,有次站岗,看到一位老人骑车过来,快到门岗前,老人下车,推车走过。
经过门岗时,老人点头跟他说:“你辛苦了”。
张俊成感到很受宠若惊,他问旁人,“这是谁?怎么这么尊重我们?”
别人告知,老人是北大校长。
在保安岗位上,张俊成也曾一度“迷失”,他说,“那个时候非常无知、愚昧”。
但他却得到了多位北大教授的热心帮助,在教授们的建议下,他才开始重新读书学习。
《精进》一书中谈到: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而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哪怕最后变不成最牛的,也可以优秀出众。
二、名校的光环,是一种优秀的传递
当别人无法深入接触你时,你的头衔,外表等外在表现,往往决定了他们对你的看法。
大学生如同韭菜,收完一茬又会有一茬,已经不怎么新鲜了,在这种情况下,“名校”就是一道招牌。
稍微想一想就不难理解,亲戚家有孩子考上名校,周围人会口口相传,“谁家的孩子,上XX学校了!了不起!”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要掰扯清楚,好像有了这层关系,自己的身价也能水涨船高。
名校在人心中的地位始终就不一般,它的声望是由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人才输入和输出才形成的。所以HR选择名牌大学的求职者,成本无疑是最低的。
在他们看来,出身名校,起码意味着有智商或者有毅力。
说到第一学历,古人也非常重视。
满清重臣左宗棠,举人出身,终其一生没也考中进士,这成了他永远的痛,甚至让他在宦海中饱受侮辱和曲折,后来他成了正一品,还不忘给自己弄一个荣誉进士的称号。
到了现在,国内大公司招聘时,几乎都会明确地写明岗位的学历要求,有些岗位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学历。
有人说这是“歧视”。
关于“第一学历”,某社区曾发起过一次探讨,参与者各抒己见,其中被点赞最多的留言是这么说的:
国家队为什么要从省队里选运动员?我是全村跑步最快的为什么不能参加奥运会?
第一学历不好有两个重要隐患,1、过高地估计自己努力的价值和自身水平;2、过低地估计科学研究的困难程度和世界的大小。
第一学历不能决定人一辈子,文凭也证明不了人的能力,但一些机会,在某些时候只留给有这张纸的人。
三、人脉的扩张,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好大学能带给你接触更广泛圈子的机会,人脉的扩张,也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有次和一位在创业的学长聊天,他说他现在的团队,基本是研究生时期的同学,并且导师觉得他的项目前景不错,主动帮他做宣传。
当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以卖猪肉为生,全国哗然。
别人只看到才子卖猪肉的不光鲜,但陆的校友陈生却注意到:一个档口,自己一天只能卖1.2头猪,陆步轩却能卖出12头,简直太牛逼了。
陈生邀请他做品牌顾问,两人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养殖土猪,后来,他们开了几百家连锁店,陈生身家也过百亿。
不光是创业上的资源,为什么名校毕业生大多能找到外人眼中不错的工作?
除了本身能力问题,校友的作用也很明显。
比如前辈在大型企业上班,那你进入他的圈子实习和求职的机会,一定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
四、薪酬待遇
更功利性一些,如果你以赚更多钱为目标,学历绝对是决定因素之一,在薪资这件事上,国内外都保持了一致。
福利待遇好的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员工等岗位,都有硬性的比较高的学历要求。
2010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对学历的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职位有294个,占职位总数的54.55%;而专科学历可以报考的职位只有1个。
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通过嫁娶来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从相同或相似的阶层群体中挑选配偶,这种门当户对式婚姻匹配,被称为同质婚。反之,跨越社会等级、社会群体壁垒的婚姻,为异质婚。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同和相近文化程度的婚姻匹配比例显著提高。
“男高女低”的异质婚配模式减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更加难以通过婚姻实现社会流动,女性选择比自己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在比自己仅仅高一个层次的梯度中选择,也就是现在鸡汤文常说的“你是谁,就会嫁给谁”。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男性,在择偶时面临更为严峻的困境。
05
一张高校文凭,不能确保让人站上顶峰,却会让大多数人免于跌落谷底。
那些说它“没用”的人,不过是一直处在谷底上方,但这绝不等同于“谷底”不存在。
曾看到一位网友的跟贴,他说:“其实我也没高考,也没读过大学,现在过得也不错,但这是我几年来起早摸黑努力得到的结果,不可以说读书无用论,其实读好大学,人生肯定会有个好的起点,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有句被说过无数遍的话: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还没高调的资格呢,就嚷嚷着要低调,还没活明白呢就开始说去伪存真,这是一种最损己不利人的行为,自己活得假,别人看着也特别累。
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时候要用到了,我们才去学什么。
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中曾发表过这样一段演说:
“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
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运转,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不是自己不优秀,而是优秀的人一直没停止过努力与探索,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你们找好自己的定位了吗?
谨以此篇,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