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代码、坏代码》
已读完
最近读了几本有关开发质量的书,有两本都是将质量提升的重点关注到了代码质量本身上。的确,作为软件的最底层的基础基石,代码的质量,最直接地体现到了最后的软件产品质量上。
如何提升代码的质量,除了软件工程师个体能力水平的差异外,可以提升的手段有很多。基本上大致的思路都差不多,都是从基础的命名、契约和规范入手,不同语言的代码,在很多地方提升代码质量的方式都是相通的,除了个别格式和语法的差别。
2.《别再想歪了》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认知科学入门的教科书,主要是解释认知偏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
3.《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人如奈何。
最近读了林海音和白先勇两位大家的散文集,不禁为上世纪这些文学名家的文字所折服。
没有繁复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故弄玄虚的掉书袋,浓郁的感情,随着质朴精美的文字,流淌出来。精美,但不虚华。
尤其是其中树犹如此这篇,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在一件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描写中,浓郁的化不开。
也许,这样的文字,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
4.《英子的乡恋》
一如《城南旧事》的文风,温柔和煦,娓娓道来。没有文字上的故作矜持矫揉造作,就像是一个朋友,把心中所想,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英子的乡恋》,作为林海音的回忆文集,把自己儿时居住的老北京的风情,生动细致的描摹出来,同时罩上一层童年美好梦境的纱衣,让这一切的乡恋,旖旎多情起来。
5.《苹果酒屋的规则》
看了这部小说的同名电影后,特意找到原著小说想要再读一读。将近600页的大部头,要花一些时间了。
这周开始读排队的人这本侦探推理小说,虽然推荐序写得天花乱坠,但是读起来只是觉得还不错,远没到那种背书的程度,也许是年代差异感太大么?
这本书比起来更枯燥一些,细节描写太多了,整个故事主干都淹没在其中。也许作者的故事讲述重点在故事当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缠吧。太多的细节,反而限制了读者想象空间,也许这是中外小说逻辑的区别么,就像是优化和国画的差别。
6.《唐人小说》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倒吸了一口凉气。
怪只怪买的时候光是冲着书名去的。之前读了几本有关唐代传奇介绍的书,对其中的很多小说故事感兴趣,才知道原来很多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追根溯源都出自这样一个文学体裁,完全被唐诗的光华遮掩了下去。
买来这本书,厚厚一大本,包装印刷都很满意,但是仔细一看内容就有点傻眼了,还是有些超出了自己的阅读能力了。这是一本唐代小说的选集,由汪辟疆先生编撰。
豆瓣评分很高,全本都是原本录入,繁体字加古文,读起来是有些吃力的。
好在硬着头皮读下去还行,有注解,小说行文加上繁体虽然有些费劲儿,好在不是那种完全典奥的文言文,毕竟是小说,算是当时的通俗文学,繁体字看久了也就习惯了,很多故事情节都很熟悉,看得出来后世很多小说都是脱胎于此,慢慢读下来也很是有趣。
7.《六顶思考帽》
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讲的,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实现简单而高效的思考。
这本畅销书30余年后再版卷土重来,值得好好读一读。如果经常读一些成功励志类的书籍,就会发现这些书里面,很多思维方式和方法,都是脱胎于这六顶思考帽。
现在的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总是希望能够同步做很多情,不让忙不过来,让工作生活变得压力重重,结果往往和预想的相反,反而是乱上加乱,还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去补救。
这六顶思考帽,就是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做一件事情。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这一概念就是“六顶思考帽”的方法。戴上任意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考方式,尤其是在团队管理方面,如何引导和激发集体智慧方面效果尤为突出。
当然,方法再好,还需要对它有信念感,学习并用于实践当中。如果只是把书翻一遍,就觉得掌握了这种思考方式,也是想的太简单了。
8.《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叫作阅读家的职业,不会再有人比毛姆更加适合。
这本书还是以小说阅读介绍为主,毛姆热爱读书,并且把自己阅读体验和经验,写成一本精彩丰富的随笔集,这是很少见的。也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如何选择书籍和阅读的建议。
至于这本书里的重头戏,各个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和解读,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很多作家和毛姆处于同一时代,或者相隔时间不愿,在毛姆手里有着更加有趣翔实的资料,既有毛姆对于阅读和哲学的洞见,还有更多文学大家的辛辣秘史和有趣(甚至阴暗)的人性,比如,简·奥斯汀善良的“刻薄”,司汤达内心的自卑,福楼拜童年的沙滩初恋,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迷惑与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叛。
八卦,永远不缺少人们的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