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排队的人》
已读完
小说的作者被称为和阿加莎齐名的推理侦探小说作家,豆瓣评分也很高。
读过后,感觉上翻译的文字还算是比较明快准确,不知道是不是年代和文化背景差异过大,小说里面很多大篇幅的细节描写,感觉上和整体的小说案件推理侦破关系不大,有点炫耀文笔的意味。
小说侦探主人公在案件的整个侦破过程中,细致审慎,其中有些线索的获得看起来有些运气的成分,追根究底也是主人公不放过任何细微的痕迹,不断思考审视的结果。
2.《大医》
3.《好代码、坏代码》
最近读了几本有关开发质量的书,有两本都是将质量提升的重点关注到了代码质量本身上。的确,作为软件的最底层的基础基石,代码的质量,最直接地体现到了最后的软件产品质量上。
如何提升代码的质量,除了软件工程师个体能力水平的差异外,可以提升的手段有很多。基本上大致的思路都差不多,都是从基础的命名、契约和规范入手,不同语言的代码,在很多地方提升代码质量的方式都是相通的,除了个别格式和语法的差别。
4.《我这一辈子》
已读完
老舍先生非常有名的中篇小说。这次读的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
一个老北京巡警的一辈子,清末民初的乱世,一个底层老百姓艰难生存的一辈子。到小说末尾,面对着已经成了寡妇的儿媳妇和嗷嗷待哺的小孙子,还得艰难的谋求生计。
小说语言很有京味,第一人称角度非常有代入感。小说读起来很有经典欧美小说翻译后的语感,预研错落有致,口语化的感觉更重一些,读起来非常顺畅。
5.《唐诗寒武纪》
六神磊磊不讲金庸,改讲唐诗了。
之前的唐诗的记忆,基本上还停留在上学那个时候了解的诗词,后来也零零散散的读了一部分《唐诗鉴赏辞典》,这些对诗词的印象到现在基本上已经遗忘殆尽。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几本和诗词相关的书,算是补了一下课,不过还是一个迷迷糊糊的状态,对于很多诗词里面的感受,还是停留在很粗浅的文字层面。
这本六神磊磊的有关唐诗的书,从寒武纪这个名字,切入点就非常有趣。什么是寒武纪?它是一个生命大爆发的纪元。六神磊磊选取了这样一个很独特的角度,写出了唐诗在盛唐璀璨绚烂的爆发之前,是如何一步步积累到那样深厚的底蕴的,又是有多少诗词文学大家,为盛唐诗词这栋辉煌建筑添砖加瓦的。
6.《别再想歪了》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认知科学入门的教科书,主要是解释认知偏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
7.《经典里的中国》
最近的阅读,更多的把时间分配到了国内文学和诗词阅读上了。
许是文化背景的原因,即使是千年的时间间隔,这些老祖宗的文字读起来还是那么雅致优美,振聋发聩,这就是血脉的力量吧。
这次得到打卡阅读,又发现了一本宝藏书。这套书把经典中国文学中的十本书做了汇总讲解。这些书很多内容都通过节选片段的方式,在学校中学习过,到了现在再重拾经典,这套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8.《苹果酒屋的规则》
看了这部小说的同名电影后,特意找到原著小说想要再读一读。将近600页的大部头,要花一些时间了。
这周开始读排队的人这本侦探推理小说,虽然推荐序写得天花乱坠,但是读起来只是觉得还不错,远没到那种背书的程度,也许是年代差异感太大么?
这本书比起来更枯燥一些,细节描写太多了,整个故事主干都淹没在其中。也许作者的故事讲述重点在故事当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缠吧。太多的细节,反而限制了读者想象空间,也许这是中外小说逻辑的区别么,就像是优化和国画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