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幸福之路指南第一版》第四章之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有心理学家曾说,如果说20世纪是一个“压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会是一个“抑郁”的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美国有1000万人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更令人担忧的是,抑郁症患者的比例在持续增高,而年龄越来越低,这已经是全球性的疾病。
2013年的冬季,由于事业和爱情的双重失败,我曾经短暂陷入过抑郁,所以我有亲身经历,对抑郁及抑郁症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当我们研究抑郁和抑郁症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消极情绪和消极思维是如何影响并改变一个人,从而为普通人如何处理和对抗消极情绪和思维提供思路和帮助。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对抑郁症的定义,有不同时期的变化,我比较赞同对抑郁症的定义是:抑郁症是一种长期的心境恶劣障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当把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区分开来,前者是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的情绪,后者必须符合一些条件,比如我们可以去网上搜索:“贝克抑郁自评量表”或者“伯恩斯抑郁状况自查表”,但这些都只是作为判断的初步依据。
关于抑郁症,普通大众有很多误解,其中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抑郁症的本质是痛苦。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会体验到痛苦和消极的情绪,这无可避免,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我们有亲人去世,我们都会体验到痛苦的情绪,但是很快,我们又会恢复过来。
抑郁症的本质上是活力的缺乏和情感的丧失,长期的抑郁也可以被看成一种情感的破产——负面情绪持续的时期和强度完全压倒了正面情绪。他们有些人会体验到强烈的痛苦,这往往是中轻度患者,而重度患者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麻木不仁,已经丧失了对痛苦的感受。缺乏活力才是抑郁症的本质,这令人绝望,没有动力,做什么事情都万分困难。通常,在行为上—他们被动、犹豫不决、无助;情绪上—他们很悲哀;身体上—他们的睡眠、饮食和性生活都受到干扰;认知上—他们认为生命是没有希望的,他们认为自己一文不值。抑郁的标志就是悲伤或者“空虚”情绪的持续蔓延,有时也表现为紧张或者焦虑,生活缺少乐趣。
“抑郁本身不是一种情绪,而是情感的丧失,是你将世界隔离开来的厚重帘幔,并同时伤害着你;它不是悲伤或痛苦,它是一种疾病。抑郁的反面不是幸福,而是活力——是感知所有情绪的能力,包括高兴、兴奋、悲伤和痛苦。抑郁影响思维、情感和行为,形成固定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影响大脑的神经回路,反过来加深抑郁的习惯,形成恶性循环。”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一样,任何情绪都有正面的价值,那么抑郁的作用或者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中等程度的抑郁,其适应性功能表现在,它帮助我们放弃不大可能实现的追求,因为抑郁情绪减少了我们从某类事件中获得的快乐,所以我们更容易放弃,这样就可以防止我们水中捞月。
第二:抑郁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与失败感、被压制感有关,抑郁使我们放弃挑战,减少抱负,使我们放弃乐观求索的态度,使我们避免毫无成功希望的奋斗。
那些可能因素导致了抑郁
有关抑郁产生的原理的理论可以大致分为:生物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
在生物学层面,我们的大脑至少受三种因素影响。首先是基因。第一种可能性是有些人天生具有抑郁的易感性。通过对抑郁症患者家族历史和孪生双生子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了抑郁的遗传因素。其次是成长。我们的大脑不仅能存储我们的经历,每一段经历都会通过结构的、电的和化学的方式改变大脑。大脑也就成为了这些经历本身,换言之,我们成长记忆不是与我们的大脑分隔开而来,那些好的坏的记忆,本身就成为了我们大脑的一部分。再次是不可控的应激事件。具体引发抑郁的,往往是一些关键性的事情,比如丧失,伤害,失败等具体应激事件,这些事情激发大脑进入抑郁状态,最终引发了抑郁。
在进化层面,抑郁状态中大脑的生物化学变化是脑内潜在的抑郁状态被“激活”所造成的。在心理学层面,消极思维和消极情感长期的积累,最终形成抑郁。最后在社会学层面,有些事件使我们易于罹患抑郁症(被称为易感因素),而另一些事件会使我们陷入抑郁(被称为诱发事件)。
总而言之,抑郁症可能也属于类似的闸限疾病——遗传和生物化学因素可能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可以承受的不同的压力水平,压力一旦达到那个程度,就会把我们推向抑郁症的边缘。童年创伤、压力和丧失则追赶着我们,使我们更靠近那个边缘。
还有太多的人将抑郁症看作一种弱点或者性格缺陷,并且认为我们应该战胜自我。太多抑郁症患者抱着同一个态度,我们因患上抑郁症而羞愧、尴尬。这是这个疾病最残忍之处,我们责备自己软弱,有性格缺陷,而不是承认自己生病了,没有认识到这种自我责备本身也是症状之一。
抑郁症是当前的压力作用于一个易感个体的结果。巨大的压力把个体推向抑郁症的恶性循环的边缘(一堵看不见的悬崖),这个恶性循环的组成元素有抑郁性思维、自我破坏性行为、内疚和羞愧、神经化学的变化、歧视和耻辱.....以及所有使这个循环持续的因素。这些因素互为因果并互相强化:抑郁性思维导致更强烈的内疚和羞愧,因而导致自我破坏性行为,而自我破坏性行为又会引发更强烈的内疚和羞愧——它可以循环不止、不断恶化,除非采取一定的措施。
滑向抑郁的深渊
到底抑郁症患者是如何陷入到抑郁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呢,《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当心境刚开始变得低落时,不愉快感本身并不是造成伤害的真正原因,我们应对这种不愉快感的方式才是根本问题所在。当抑郁情绪开始影响我们的时候,通常最合情合理的反应是,通过压抑情绪来摆脱它们的困扰或者想个什么办法来对付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挖掘了过去的伤心事,也幻想了未来的诸多烦恼。我们在脑海中想了千百种方法来解决情绪困扰,却仍然因为想不出减轻痛苦的方法而苦恼不已。我们迷失在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比较中,不一会儿便感到头昏脑涨。就这样,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对自身情绪的关注当中。渐渐地,我们失去了和世界的联系,和周围人的联系,甚至是和那些我们最爱和最爱我们的人的联系。我们拒绝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信息的输入,变得垂头丧气,软弱无力。
更重要的是,抑郁会在大脑中铸造一条悲伤心境和负性思维之间的纽带。负性思维能够引发抑郁,在我们心情不好时雪上加霜。当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我从来没有做对过事情的念头,就会陷入抑郁的心境。然后,这些抑郁的心境会引发自我责备,比如为什么我是一个失败者?当我们试图去解释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时,我们的情绪就会变得更低落。当我们试图去研究自己的无能时,我们便为自己的将来设置好了一个负性思维的陷阱。
你可能会把这种自我关注,自我批评的大脑模式叫做反省。而心理学家也把它叫做过度沉思。当你沉思的时候,你就会毫无理由地被烦恼本身以及引起它的原因、它的意义和它所带来的结果慢慢占据。很多研究都已经证明,如果你在过去曾经对悲伤或抑郁的心境采用过某些应对策略,那么当你的情绪再一次变糟的时候,你很可能会采用相同的策略。而那样只会带来一种结果:你会陷入你拼命想要挣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从而变得更容易遭到消极情绪的侵袭。
研究表明曾经患上抑郁的次数越多,悲伤心境带给人的低自尊和自责感也就越多。我们不仅会感到伤心,而且还会觉得一败涂地,无能,没有人爱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底的失败者。这些感受会引发非常强烈的自责。我们会因那些情绪而不停地责备自己:这没有意义,为什么我没法停止这些想法重新开始呢?当然,这些思考方式只会让我们跌入更深的泥沼中去。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过度的沉思呢?但研究者对那些沉思过度的人提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深信通过反复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烦恼和抑郁。他们相信如果不这样做,情况会变得越来越糟。
如何帮助和治疗中轻度患者的抑郁症
在美国,药物治疗已经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据21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的调查,美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大多数药物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2013年下半年,我曾短暂陷入抑郁之中,然而处于对药物的恐惧,当时我并没有服用任何相关药物。而在2016年的春季,有段时间我感觉非常糟糕,自己判断很可能是抑郁症的反复,这次我希望能有用药的体验,所以我去了广州的中山三院精神科,请医生开了一个疗程的“百忧解”,神奇的是,服药之后我马上就恢复了活力,似乎安慰剂的效应更多,也几乎没有感觉到副作用。
引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一段话:抗抑郁药物同样有效。我碰到过许多棘手的抑郁患者,他们让我束手无策,不管用什么心理干预方法都没用。后来我给他们开了抗抑郁药,这些病人中的大多数都好转起来,而且心理疗法也开始起作用了。看来药物似乎真的能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从而摆脱抑郁。
然而遗憾的是,科学家们对于引发抑郁的大脑机制并没有完全了解清楚,尽管药物效果越来越好,副作用越来越少,但是复发的可信性仍然非常高。因此,完全依赖药物治疗也是不可取的。
在心理干预和治疗方面,有精神疗法、婚姻和家庭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当然目前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是认知疗法,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当然是《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引用塞利格曼的几段话:
“现在使用的心理疗法和药物是半成熟的,它们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是完全成功的,能使病人摆脱痛苦、悲伤及消极的症状,消除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利条件。然而,消除生活中的不利条件与构建生活中的有利条件远远不是一码事。如果想要幸福和蓬勃发展,我们确实必须减少痛苦;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有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构建它们的技巧和练习,完全不同于减少痛苦的技巧和练习。假设我是一名玫瑰园园丁,花了很多时间清理灌木、锄草,杂草阻碍玫瑰的成长就是一种不利条件。然而,你如果想要玫瑰花,那么仅仅靠清理和锄草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用泥煤苔来改善土壤,给它浇水、施肥。你必须提供能使花木繁茂的有利条件。同样,作为治疗师,我会时不时地帮助病人祛除他们的愤怒、焦虑以及悲伤。我以为病人会从此幸福起来,但这从来没有实现过。病人会变得空虚,因为蓬勃发展的技巧——拥有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积极的关心,超越了减轻痛苦的技巧。大约40年前,在我刚成为一名治疗师时,我的病人常跟我说:“我只是想快乐、幸福,医生。”我将这句话转化为“你的意思是,你想要摆脱抑郁症”。那时我不知道构建幸福的方法,还盲目地相信弗洛伊德和叔本华(他说,人类最多也就是尽量减少自己的痛苦)。每个人、每一位病人,都想要“幸福”,但我只知道缓解抑郁的方法。人们这个正当的目标包括减轻痛苦和构建幸福。在我看来,治愈是集合了所有减少痛苦的武器,并加上了积极心理学。下面就是我对未来、对治愈的展望。第一,患者应该被告知,药物和疗法都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一旦治疗终止,他们就要做好病情复发的准备。第二,不能在减轻痛苦时就结束治疗。患者应当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技能:如何拥有更多积极情绪、更多投入、更多意义、更多成就、更好的人际关系。”
本书的主要内容,本质上也就是对这段话的详细阐述:一方面是教你如何处理和对付消极情绪和消极思维,另一方面是如何理解和发展积极情绪和积极思维,这也是我走出抑郁,走向幸福的成功之路。
重度抑郁症
而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他们的状态要比普通大众想象的残酷得多,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救助,这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畴。
2003年,当时我还在读大学,张国荣的跳楼自杀引起过巨大的轰动,当时很多人,包括我是无法完全理解的。张国荣既没有财务问题——他财务状况良好,也没有情感问题——他另外一半对他十分恩爱,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他似乎没有任何理由不活下去。
2012年,3月17日,“走饭”在微博上说: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就这样,一条生命消逝在人间。
2014年,罗宾·威廉姆斯(Robin McLaurim Williams)的自缢也带给我深思,他是我心中崇拜的演员,《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和《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二。
对于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我几乎可以确切地说,他们的大脑一定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残酷得多,这需要专业医生的参与和专业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