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短信时代,还是微信时代,我想大家对于这样的事情并不陌生。那就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开聊之前总会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发过去一句“在吗?”。
而我们自己也会经常收到朋友的微信或QQ留言,当然,内容同样是“在吗?”或者“你有空吗?”
这看起来没毛病,而且也很符合日常交际的礼貌原则,因为怕打扰到对方嘛,所以出于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我们通常要通过这种方式想要获得对方的认可和接纳。
但是,这其实是最糟糕的也是最容易被我们误解的一个不太妥当的交际策略。扪心自问,当你突然收到朋友甚至是不常联系的朋友的一句微信留言“在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反应不会是那么的美好,那这种看似没毛病且遵循礼貌原则的沟通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呢?
1.使人焦虑,因为我不知道你想要我做什么
我们的出发点是想要表明一种委婉和礼貌,但这在别人看来可能会有一种暗藏心机的意思。
比如说,当一个长期没有联系你的朋友突然有一天跟你来了一句“在吗”,这样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语会让你陷入内心的思考当中。
他到底要干嘛?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是要告诉我什么消息,还是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如果是要告诉我什么消息,对我来说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如果是好消息我肯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让他赶紧告诉我;但万一是坏消息呢,我可不想听到什么不利于我的坏消息影响我的情绪,以至于影响我的生活。
如果是有什么事情想要我帮忙,这件事情是我举手之劳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就能办到的,还是我牺牲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力所不能及的。如果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我该怎样委婉的拒绝他,我拒绝了他他会怎么想呢?
他问我“在吗”,是想请我吃饭呢,还是要管我借钱呢?一句“在吗”可能会让你在回答对方之前做了大量的心里斗争,是回还是不回。回你吧我又不知道接下来你想要做什么?万一是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自己可不想摊上对方的烂摊子。
不回吧又显得我特没有礼貌没有修养,所以一句简单的“在吗”,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了对方的身上,让对方陷入一种难堪的境地甚至给对方带去一种焦虑的情绪!
2.使人反感,因为你这是一种绑架
难道我还能回答你“不在”吗?这个问题其实在你的心中早就已经有了答案,就等着对方往你的筐里跳,回答那句你早有准备的“在呀”!
但我们一旦回答,就意味着已经被你给绑架了。
什么意思呢?因为对于对方的留言“在吗”或者“有空儿吗”,一旦我们回答对方说“在呀”或者“有啊”的时候,对方就会认为你的这段时间是属于他的,他也不会感到不好意思,因为这是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即便只是一句“在吗”的提问,但关键是你回答了,那么意味着你在接下来的时间也是被他绑架的,你甚至很难拒绝对方的要求。
此外,诸如对方问你“你有空儿吗”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想,你这不是不把我当朋友看待吗?我帮不帮你难道是仅仅我有空儿吗?如果是真正的朋友,我没空儿也会找空儿去帮你啊!你可能是想着先询问对方有没有空儿,如果有空儿,那么我就少欠你一点人情。但在对方看来这却是一种不讲情义的做法,反而容易让原本相好的友谊陷入不必要的危机。
相反,你问我“有空儿吗”,我是回答“有啊”,但是我有空儿并不意味着就只帮你做事情,这段时间就是属于你的,而是我有空儿的时候能干的事情多了去了!你休想用一句话就绑定我。
大家都很忙,别整些有的没的
原本是你有事找我,现在变成了我要花时间组织语言来应付你。先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作一次思想斗争,接着要平息一下你对于我思想绑架后的情绪!
就算这些都解决了,我要回答你还是有压力的,只回答一个“在”,又怕你认为我有点冷漠,对你爱搭不理;要是热心的回一个“在呀,有什么事吗?”我又担心你有可能会说“你这人怎么这样,没事就不能找你了吗?”
这样一番心里斗争下来,也确实能折腾得够呛。那么很多人肯定会说,这是玻璃心的表现吧,但是就像《好好说话》一书的作者们所说的那样“沟通在于用心,至于那些懒得用心的人,在撞碎别人玻璃心的同时也被玻璃割得满身伤痕,这就实在怪不了人啦!”。
所以《好好说话》中给的建议是:找人沟通或者求人办事就要一股脑地把想办的事、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哪些方面是有顾虑的、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等事先想明白、跟人说清楚,才算是尽到了求人帮忙的义务。
如果你一句话不说先来一句“在吗”,又不说清楚什么事情,对方反而不愿意跟你沟通,还隐约觉得有种差点被你套住的不舒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