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同学
01
在读完徐复观的《中国文学精神》之后,我自己买了一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以前读过,但过程有点草,于是再次翻阅,细细品味。
客观来讲,《美的历程》是一本好书,但并不是李泽厚本人最好的书。
在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我发现了很多作家最好的书,往往不是最畅销的,而最畅销的,也并不一定是他最好的。
就像当年朱光潜给青年写的信,还有那本薄薄的《谈美》,因其通俗易懂,后来普及大众。但这两本小书,只是朱光潜学术著作中的小小一角。
艺术的高度和普及的程度,不好说。
确实,很不好说。
02
在读过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后,拿起《美的历程》,就像看着一盘精致的小菜,量小,但味道却没减多少。
于是我再一次看到,看到了远古图腾和巫术礼仪,看到了龙蛇凤鸟和骇人的饕餮,看到了血与火的野蛮年代,看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
原来所有事物,都有其独自的发展历程,美的历程,原来如此。
由现实到幻想,由实用到想象,于是有了神话、传奇、巫术和礼仪。
由再现到表现,由模拟到抽象,原来这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美其实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为这其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当然,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我们今天看到的美,揉碎了,到处都是血与火之歌。
03
有人说中国的美学是一锅粥,糊里糊涂,其实是这些人崇尚西方的学术,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学术有别,这本没错,就像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特色。
我喜欢中国文化,更喜欢中国美学,她带着朦胧的色彩,带给我气韵和风骨,虚实和远近,我伸出手,一抓三探,哦!原来有个东西,叫意境。
我看到孔子把原始礼乐文化和实践理性结合在了一起,灌注于日常生活中,完成了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
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他们用赋铺陈,用比兴,完成主客体统一,于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看到了伟大的楚国屈原,用炽热深沉的个体人格,魂归来兮,上九天,别人说他最浪漫,其实,也最理性。
原来现实与想象相辅相成,理性与浪漫可以合二为一。
我似乎明白了一点美的感觉:是对世间生活的积极关注,是对社会人情的关心肯定,是欣赏,也是表现,是充实,也是丰满。
要我这个俗人来讲,其实就一句话。
我在享受生活,我来创造故事。
04
很多人喜欢魏晋风度,我也喜欢,最动荡,也最自由。动荡的是社会,而自由的,是人心。
于是歌功颂德的两汉经学没有了,一种抒情的,感性的“纯”文学诞生了。
那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是《古诗十九首》里面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喟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横槊,慨当以歌;“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陆机赋诗,忧思难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声,其实呢,他们唱的是同一种哀伤,同一种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那是人的声音,多少年了,第一次,有了“人的声音”。
他们反抗,是因为不相信;他们不相信,是因为有自己的相信。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我不信经世致用,我不信经学儒术,给我药,给我酒,给我姿容还有那神韵!
洋洋洒洒,我是魏晋风度!
05
三教合并,我才明白,原来那时候的宗教那么复杂。它到底是痛苦现实的麻醉药,还是天上人间的多重折射?
我去过洛阳,座座石窟,巍巍大佛,那里有超凡绝尘,也有太多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我不是很懂,但我确实被震撼了,那年,我21岁。
辗转入唐,气象万千,他们要军功,他们要盛名,他们不是谦谦君子,更不是文弱书生,他们有一点点强横乱闯甚至带点无赖气的豪迈雄风。
李白奏出了盛世最强音,没有束缚,没有规范,冲口而出,力道千钧。杜甫将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了严格的规范,形式律令,整齐划一,从此,天才美变成了人工美。后人谓:“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
一个放纵不羁,一个有法可循。
都说苏轼超强,其实他最大的成功,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最走心。他深刻细腻写出了士大夫的矛盾和纠结,既想建功立业,又想隐退解脱,双重矛盾,进退两难。
欲说还休的,全是愁滋味。
06
再往后的,我也不一一点到了,最近看了两期《国家宝藏》,动情处,不免热泪盈眶。
我隔着玻璃看过很多宝物,像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它们静静地躺在湖北省博物馆里,安静处,全是岁月在流淌。
不可说,有些东西,意会就好,表达不出来,用心看,就够了。
美到底在哪里?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
还是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