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上千年“男尊女卑”的旧传统、旧意识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还残留着如此现象。就说在老人眼里,尤其是在农村,把儿子看得比女儿重,所谓的“女儿嫁人是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支配着老人对女儿的孩子也略微轻看。
老人认为儿子、孙子才是自家的血脉,是家族的烟火,有了子孙就觉得高人一等,后继有人。在农村哪家如果没有男丁就觉得抬不起头。也难怪,从旧时农村农活来看,只有男人才能胜任,有男劳力的农家就不愁种田。
从遗传学上来看,孙子和外孙对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来说,遗传基因是同等的,在孙子和外孙身上同样流淌着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1/4的血液。这些都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有“外甥像舅”一说,就是这个原因。
俗话说“外孙狗,外孙狗,吃了就走”,意思是说,外公外婆再疼外孙,等长大了还是跟爷爷奶奶亲。这还是旧意识在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实事上,在现实生活中外公外婆待外孙还亲过孙子,外孙格外亲外公外婆的也比比皆是。
看似平常的问题,结果确实大不相同。因为这个不同的结果,痛苦地诉说着人性纠结的文化传承。
一、承认现实,正视差异。
中华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有"重男轻女"的基因,形成这种基因的原因主要是民族的文化认知。
1、中华文明强调血统的纯正。从生理学、遗传学的角度讲,儿子和女儿是完全一样的。但当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后,男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明显提高,而且长期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从而逐渐形成了"男人重于女人"的文化认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种认知越来越强,并慢慢被固化。
2、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也使男人在科技欠发达的社会制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直接地间接地促进了"男人重于女人"观念的形成。
举例而言,民间流传的各种观点足以说明这种观念和思想。如"女儿不是传后人"、"女儿是外姓人"、“十个黄花女,不抵一个跛子儿",凡此等等。
二、孙子外孙,同同异异。
对于孙子和外孙的不同认知,原因和对儿子和女儿的认知一模一样,只是又隔了一代,这种认知会更加明显。女儿身上不仅有自己的物质付出,更多的还寄托着自己的特别情感,一般还过得去。而外孙,除过基因遗传被"外姓人"稀释之外,自身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投入一般没有女儿多,所以区别就出来了。
但是,也是相当比例的例外。比如自己生了几个女儿甚或独生女儿,经过一段情感痛苦或内心挣扎后,区别和差异就基本不存在了。
举例说明:在"只生一孩"这个计生政策背景下,将近“半数"人只生了一个女儿,结果是现实扭转了传统观念,很多人"被迫"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加之男女比例失调,女性优越性不断增加,甚至一度认为生女比生男好。
三、分清利弊,目光向前。
1、应该承认:“重男轻女"的文化认知有一定的合理性。看现实不能忘却历史,“重男轻女"的观念不是一天形成的,那么我们就别希望它在一天消失。
2、"重男轻女"观念形成的社会状态早己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状态不断地在鞭打这种旧的观念,直至把它消灭。
3、社会是复杂的,改变也是渐进的,"革命"式的变革只是突然发生的裂变。因此,全社会要给人们时间,要有包容的心态,和社会一起,共同面向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