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分别看到了一张纸的两面,就出现了课堂上过渡的一幕。
预设环节就是那么奇妙,我的计划是讲备考试卷一,课代表提前三分钟去办公室问课堂内容的时候,我递给了她一张纸,提前写着需要同学们展示、讲解的题目,可能我要表达的意思是这几道题目需要提前展示一下。
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学生们在对答案,是昨天下午自习课做的计数原理的选择题答案,我没有意识到我们俩分别看了一张纸的两面——我写统计题目的那张纸的背面是周一下午做的20道选择题的正答率。
所以既然大家在对答案,那么就先讲这20道题目吧。
我分析第一个计数原理的时候,发现特别顺利的,用的是分步计数原理,其实我提前用先分组再分配的时候就没有理清楚如何解读,就请同学们分享做法,果然馨姐用的就是我想要的结果,思考比我更有条理。
读卡识别出来需要讲解的题目之后,差不多过去了半节课,我就提醒说,那咱们把周一上午做得试卷拿出来讲一下吧,提问情况并不乐观,发现一些思路根本就没有。
接着提问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同学的思维比我更慢一些,估计用了一些比较麻烦的形式,我前一节提到的就是,如果第一次你用了比较麻烦的形式之后,那么你以后都会如此去做,所以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原本想要分享的是一个念叨了三遍“月亮”之后会说顺嘴的故事,结果还是没有在教室里分享。
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了,还有我转到下面的时候,发现一位同学的备考一试卷并没有找到。
他桌子上放的是计数原理的导学案。
是我分析的内容太多了吗?
还是说大家准备都不够充分呢?
然后我说了两句话,后来觉得不合适就是不够积极,那么挖掘大家完成比较好的部分是最好的。
算是讲了两个一半儿的内容,计数原理是正面的2页,备考一也是讲了一半儿,发现互动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及时停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