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上围观薛之谦和李雨桐互撕,随着李雨桐曝出一记记重锤,本来就对薛之谦无感,这下更没好感了。
有时候在两人的微博下面看评论,还能看到铁杆粉丝这样的评论:不管李雨桐曝出什么料,全部都是假的,我就相信薛之谦没做过那些事,有视频音频也不能动摇我对他的爱……
想想我对杰伦先生疯狂迷恋十几年,如果碰到此类情况,也该冷静思索一二。
今天看了《隐性逻辑》,有一句话挺有意思的:人们会一直相信专家的话,直到专家讲了自己不喜欢听的真话!
在书中作者分析了为什么人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的原因:
一旦大脑形成一种观点,就会用所有现有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它会将这个观点视为正确的,并销毁所有质疑这个观点的信息。
你把一个人视为偶像,会喜欢ta的方方面面,包括ta的个性及品质,甚至把偶像的优良品质投射到自己身上。
一旦偶像的人品出现裂痕遭到质疑,就从侧面应正了自己之前的看法是错的,这是许多人不能容忍的。
作者还提到另外一个原因:
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呢?因为用验证偏见方式思考可以节省大脑的能量,更轻松、更省劲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
只遵循一种模式思考当然特别省事了,如果还要承认自己错了、思维方式有问题,还需要在脑海中让多种观念自我斗争,最后还需要进行心理重设。
这多麻烦呀,还不如一条道走到黑,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许多人的固执己见只是因为按旧有模式思考比较省事,进一步说就是懒。
当然,不是只有我们这些凡俗俗子有偏见思考的问题,科学家也一样,伽利略不赞同开普勒的潮汐理论,莱布尼茨不同意牛顿的重力定律。
怎么解决这种“认为自己都对”的迷之自信问题呢?
卡尔·诺顿在《隐性逻辑》一书中讲了3点解决方法:
1.足够的时间
当时间紧迫,需要快速对信息做出判断或为某件事做出决策时,大脑在压力下会变得迟钝,从而止步于找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法。
神经生物学家格哈德·罗斯认为是“足够的时间”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大脑的“快燃效应”。
2.信息化结构的六个步骤
要想理性思考,有足够的时间只是先决条件之一。你还需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你愿意或者能够对信息分析到什么程度。
一个经典的、行之有效的过滤信息的方法就是将其结构化:PQ4Q方法。
这个结构化过程包括六个步骤:
①预览(浏览信息);
②提问(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回答问题);
③阅读(只读能回答问题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读整本书或全部资料);
④思考(思考、举例);
⑤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⑥检查(检查不确定的部分)。
3.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是一个顽固的模板,它存在的时间越长,我们对它的质疑越少。
要想理性思考,需要我们打破僵固型思维,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
心理学中有一个“僵固型心智”的概念,采铜在《精进》一书中提到,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具有成长型心智的人,他们所取得的学业或事业成就明显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
而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正是冲破僵固型思维,走向成长型思维的第一步。
认为自己什么都对不叫自信,敢于质疑自己的观点才是真的自信!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观点错误的人往往会坚信自己是对的。你要有自信质疑自己的观点。这种态度可以让你在做决策时不那么紧张,让决策更加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