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读过之后,深以为然。
做人的最高智慧,便是尽量别做两件事:用自己的口舌去评价别人的生活,靠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别人的人生。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种整天把别人的生活挂在嘴边,把别人的人生记在心里的人。或是出于好意,或是看看热闹,背后戳戳点点,人前指点江山,用过来人的身份和经验,影响别人的选择和判断,干涉别人的生活和人生,尤以长辈,朋友,闺蜜,铁哥们居多。
其实每个人都有强者心态,喜欢好为人师,喜欢管闲事。大作家莫言之所以起这个笔名,源于自己年少时经常管闲事,爱说话,结果给父母带来不少麻烦,后来开始作家之路后,就给自己起了莫言这个笔名,时刻警惕自己少说话。
静水流深,智者无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越深的水流流动的时候越安静,越聪明的人越沉默寡言,而侃侃而谈,口若悬河之人往往缺乏深刻的见识和认知。大多时候,大多数人只是凭借自己的以往经验在指导别人,这可以称之为生活智慧,这种生活智慧的积累可能来自于代际的传承,也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实践,但都是特定时代特定条件的产物,具有时代和个人经验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的以己度人,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如果你是个严于律己的领导,你也希望你的下属和你一样;如果你是个细心敏感的妻子,你也希望丈夫和你一样;如果你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父亲,你也希望孩子和你一样。我们通常都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希望自己最亲的人可以像镜子里的自己,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即使双胞胎也不能完全一样。
成年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好为人师,热心于指点别人。年龄和经验并不是指点别人的资本,如果只是小问题还好,如果换成了比如高考报志愿这件事,胡乱指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改掉好为人师的毛病,不随便指点别人,即使提供意见,也要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即使做了调查,也要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不要参杂个人的主观偏见。至于为什么不要好为人师,主要因为以下3点:
01 你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别人
你的经验来自哪里?通常来自于你的人生阅历和你的知识结构,但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你只相信你走成功的路。常听年轻人讲的一句话:留在老家,无处安放灵魂,漂泊在外,无处安放肉身。作为父母,大多数是希望孩子毕业后回到身边的,但不是因为老有所依,而是觉得回家更安稳,复制他们的人生就很好,虽然收入不高,但贵在一个稳定,老了还有退休金。这是计划经济下吃大锅饭的思想,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但他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改革开放前。
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一片海里。我们虽然来自同一个世界,却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你认为的前途无量,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碌碌无为;你认为的美好姻缘,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心灵枷锁;你认为的无上光荣,对于别人来说只是过眼云烟。天大地大,活法很多,从来没有一把尺可以量尽所有人的生活。不摆谱,不装腔,是每个人该有的觉悟。
02 你看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别人一致
苏轼的一首词《题西林壁》告诉我们: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认知。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旁观者未必都看得清。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和认识事物的,难免会以偏概全,自以为是。你作为旁观者,看问题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未必适合当局者,用自己片面的角度去看问题,很容易产生偏见和反感。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经常反躬自省,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去更好的理解别人,包容别人,也就不会有“何不食肉糜”的帝王之问。
03 你的智慧,不一定高于别人
越有智慧的人,越显得笨拙,他们宁可抱朴守拙,也不愿意话不投机的尬聊,反而是很多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大聪明”们,喜欢用自己的“专业”说服别人,用自己的“在乎”教育别人。
股神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傻瓜时,你就是那个傻瓜。真正的智者都是三缄其口,沉默寡言的,即使开口,言简意赅的言语立马会让你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古代先贤如孔子,苏格拉底,释迦摩尼生前从未著书立传,可他们的智慧却可以千古流传。每次观看巴菲特和搭档芒格在股东大会上对于投资者提问的发言,虽然回答的很简短,但答案中蕴含着两位智者几十年的生活和投资智慧,需要仔细品味。
苏格拉底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对学生说到:这个圆圈代表着我们所学到的、知道的东西,圆外面的都是我们未知的东西,圆圈越大代表着你知道的东西越多。而这个圆本身是连接着我们已知和未知的边界。随着这个圆的扩大,我们与未知的东西的边界也就越大,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未知的事物也就越多,我们认识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这就是苏格拉底圆圈理论。
越有智慧的人,越谦卑,不是故作姿态,而是真正的懂得自己的知,与世间的各种未知相比,真的是沧海一粟。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在发表个人建议时,先要觉知自己是不是具备足够的智慧和阅历。
结语
提供建议无可厚非,但如果以师者自居,对别人的生活和人生指指点点大可不必,别人不但不会感激你,而且可能会对你心生厌恶,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作为一个成年人,这是再愚蠢不过的事了。如果出于好意,也要先审视自己是否摆正了位置,而不是居高临下;是否可以换位思考,而不是带着偏见自说自话;是否具有相当的智慧和阅历,而不是揣着糊涂装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