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论坛上,看到一个有关旅行和旅游的探讨,其中一篇文章写的深得我心,其中关于旅行流浪式的思考,恰恰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旅行爱好者,并且坚信。但是这年代,旅行的方式真是太多了,各式各样的攻略,五花八门的路线,手机里有好几个占着大内存的旅行APP......当我第n次在机票还是火车之间纠结的时候,我终于开始静下来沉思这个问题,“这真的是我希望的旅行吗?”
中秋的三天小长假已经过去,但旅途带来的疲惫却久久未消。这次旅行,和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去了临近的一个城市(在此称为A城)。两个女生的一次长途旅行,彼此都很兴奋。朋友对这次旅行城市的每个景点都“志在必得”。很开心地做了一个攻略,酒店则是我负责。
凌晨的火车在铁轨上缓缓行驶,车厢里的人们都睡得香甜,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朦胧的树影和高山田野。为了不浪费旅行“宝贵”的时间,早晨8点在A城下车后我们便直奔景区。
我们总说人看景,其实有时候景也对人。
朋友很兴奋,欣赏风景的同时不断地在拍照,对比之下我却不争气的打了一个又一个哈欠。
走完第一个目的地,午餐也免了,直奔下一个景区。下一个景区是海,朋友很兴奋。她说海纳百川,站在汹涌以及一望无际的大海面前,会感觉自己很渺小。嗯,说的很对,有情怀的人。
下一个景点还是海。朋友很兴奋,我望着这些大同小异的沙滩,人群,海浪,尴尬的说不出话来。
在走马观花的看了三个景区后,终于如愿以偿的回到了宾馆。此时的我,在经历了一天的超负荷行走和32小时未眠后,在此被朋友拉出去逛夜市。
“怎么能休息呢,今天的攻略还没有完成呢!”
嗯,也好。我也想去看看夜市什么样子,烟火气旺盛的地方,最能扫去我的阴霾。
结果是大失所望。没有满货琳琅的小铺,没有摆摊的小吃,没有一边吆喝一边四处张望担心城管杀出来的小贩。满街都是本地特色手工饰品,海鲜馆倒是很多,全都是游客价。烧烤也很多,整齐的排列在也是一条街,挂出价格从游客身上获利。生活超市也有,洗发露沐浴露小零食都是一点点,不能说必需品,更像是应急品。
走了一个晚上回到宾馆,朋友兴奋的摇着我的胳膊,说她今天怒刷步数,微信运动排行上升到第二名。我无奈的笑笑。唯有点头。
三天逛了四个海,海风吹得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再也不会遵从这种攻略。回来的路上,朋友不断地重复,多亏这份精彩的攻略,才助我们三天怒刷各种景点。点头,微笑,点头......
有些知己可以和你喝酒吟诗谈心事,但不一定适合陪你闯天涯。
有些地方的美景资源可以打动旅游赞助商,却很难打动你的心。
来A城的前一个晚上,舍友给我打了预防针,旅游是最考验友谊的,有些人很适合做朋友,但一起旅行就免了。前几天我不明白,现在的我相信了。对旅行的定义,思考,消费观,旅行节奏节奏,既能神奇的凑成一对旅伴,也能悄无声息的磨损一段友谊。拿我做个例子。我上文中的朋友,喜欢的是快节奏的一种旅行,对她而言,在一个城市旅游要有意义,必须是尽可能的去过它有名的景点,手机里拍下各种美景的照片视频,又或者是发个朋友圈定位刷新点赞量。
可惜的是,这不是我想要的旅行。
“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歌德
这次的A城之旅,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愉悦。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它的景区不够美,城市建筑不够美观。而是,相比其他城市给我的印象,它更像是一个为景点而存在的城市。当地的饮食,商铺,整体的城市规划,更多不是为了展示这个城市的民俗风情,而是为了外地游客而存在的。曾经有人说,为了学好正宗的普通话而丢掉了本地的方言,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城市的悲哀。可是,因为太执着于谋求经济利益而丢掉了地方本色,又何尝不是一个城市的不幸呢?
相比于打卡式的旅行,匆匆赶到此地只为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我更喜欢一种流浪式的旅行。穿街走巷,看民间烟火;流连于高山,流水,看树影婆娑,听林间鸟语。我希望,走的再慢一点,更随性一点。好好感受一下每个城市的脉络,仔细听一听自然的语言。旅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一次刷完一个地方后使你的生活又上升了一个档次,朋友圈里又多了一个炫耀的资本。而是在你去过了这个地方旅行后,切实“品尝”到了你原来生活没有的味道,这种味道,让你惊喜,让你顿悟,远方还有更大的世界,待你去追寻,探索。
“在远天底下,有许多我迟早要去,也终必能去的地方——我摆脱不了在心中流浪,又要在天地间流浪的命运的诱惑”。——余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