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今天想到了一位家长找到我们说,她的孩子太自私,从来都不想着父母,怎么会生出这么个白眼儿狼。我说,你能说说具体的都发生的什么事,会让你觉得孩子太自私,不为父母着想呢?这位家长说,比如孩子吃东西从来不会将大的让别人吃,比如鸡腿一定是自己吃,他喜欢的东西不让别人碰。连我这个母亲都不行。太伤心了。
我了解了一下,孩子的成长过曾中,小时候是由奶奶带的,后来到了上学的年龄回到了上海,奶奶爱孙子,所以所有好的东西都是先让孩子吃,好的东西也都给孩子。回到上海后,母亲因为小时不能时常陪伴孩子内心产生的补偿心理,就事事都顺着孩子。后来为了让孩子能对家庭的责任心,就和孩子约定,家里垃圾由孩子来负责,每倒一次垃圾就是给孩子1元钱。一开始孩子还做了两次,后来因为钱少就不做了,除非提高到5元一次。
这位母亲很是伤心,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今天看到关于自我为中心的话题,我想到孩子并非生下来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因着生长的环境而渐渐形成的。因为着我们养育者过多的超越了自己的界限,插手孩子的课题,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慢慢地孩子得出经验:”我是中心“爸爸妈妈都要以为我中心。
在一本书上看到国外科研人员针对孩子做了一项研究,就是孩子虽然小也会有意愿去帮助他人。研究人员,在一个11个月大小的孩子面前晒衣服,故意将夹子掉落下来,这时孩子看见了就会爬过去捡起夹子递给晒衣服的研究人员。所以这个过程来看,即便不足一岁的孩子都有帮助他人的意愿和能力。
对于那位家长给孩子钱,让孩子承担家务这件事,我也不赞同。因为家是我们共同的家,只有在家的共同体中有所贡献,我们才会有归属感。如果为了钱才去为家庭做事,那只是促进了孩子”以自我为中“。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为家庭做贡献,让孩子学习到贡献,合作后带来的归属感 。
"以自我为中心”在这里并不是来说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让我们更多的觉察,是否能带给自己快乐、幸福。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可以行动,将关注度放在身边的人身上,关心他人,哪怕只是一句:“嗨,你现在还好吗?”都可以让生活变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