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一个以德国普通阶层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的视角讲诉战争影响的故事,4个多小时的电影,冷静地介绍了战争的本质--战争对每一个国家的青年人都无疑是一种浪费。
正因为是普通人,在战争这个吞噬一切的怪物面前,理想消散,人性湮灭,自由被裹挟,罪恶却无从清算。
威廉与弗里德黑尔姆俩兄弟即将前往苏联前线,他们的父亲希望他们“为国争光”。在临行前,父亲充满爱意的对大儿子威廉说:“你已经证明你自己了。”转头就对小儿子说:“至于你,你给我跟紧你哥哥。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个男子汉。”言语里充满了失望和鄙薄。母亲在两兄弟临走前对威廉说:“你要把他活着带回来,答应我。”
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能看清温特兄弟俩在家庭中的地位,父亲明显更偏爱当中尉的大儿子威廉,这源于1940年是纳粹德军的鼎盛时期,正处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在遇到苏联之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少国家被德国几天就打垮了,闪电战的威力让欧洲各国叫苦不迭.也极大地加强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家里有军人便是无上的荣光。
从一开始,导演就告诉你,战争是需要全民背负责任的事情。希特勒搞过政变,但他上台却是通过合法的民主选举,他最广大的社会基础其实是穷人,工人、农民和城市中的小市民,只要给点好处就很容易被煽动,如果多给点好处,那更容易狂热。希特勒迫害、屠杀犹太人说是为了所谓雅利安人血统的纯洁,深层原因是要掠夺犹太人的财富。
片子里的德国穷人看着犹太人被赶走,毫无同情,立刻心安理得搬进犹太人的房子,还痛骂”肮脏的犹太人“。参军的德国士兵告诉班长:“我爸爸失业了7年,直到元首上台,他才有了工作,我才能用面包吃饱肚子,所以我要参军”。
保卫自己的利益,人民是最坚定最踊跃的,可这利益如果是带血的呢?是罪恶的呢?不是法不责众,是代价人人均摊。最后断壁残垣的德国证明这一点,远在东亚被投下原子弹的日本,也证明了这一点。饿死几百万平民的前苏联,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跟着罪恶走,就都是罪恶,没有谁是无辜的。
02
片中五个典型的主人公,威廉与弗雷德汉姆俩兄弟即将前往苏联前线,哥哥威尔汉姆是国家武装力量的中坚,国防军,经验丰富,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国家,相信政府和元首。
弟弟弗雷德汉姆是大学生代表,喜欢兰波和荣格的作品,他说过“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压迫出来”,为整个片子定了调。
美女格雷塔歌声优美、相信爱情。
犹太人维克多,著名裁缝之子,与格雷塔是恋人,即便在1941年,纳粹德国已经颁布法令,禁止德国人和犹太人通婚乃至接触,但这不妨碍身为的维克多跟他的四位德国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有志女生夏莉则刚刚考出护士资格,也将开赴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这是1941年6月,德国发动对苏联的闪电战前夕。
这就是德国社会当时的缩影,抛开被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蛊惑而追随的狂热者,大部分德国人就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毫无恶意的卷入了这场战争。
在对战苏联的东线战事之前,这四位德国人和一位犹太人组成的“小伙伴”们,在一个酒吧里聚会庆祝。
聚会上,他们欢笑、打闹,肆意地喝酒、玩笑。气氛很好,几个年轻人随着摇摆乐跳起了欢乐的舞蹈,这时候一位不速之客党卫军高层接到举报来到聚会上,格雷塔用自己的机智救了小伙伴们,之后五个人约定圣诞节回来再聚。
在这群热血翻涌的年轻人心里,德国是个千年帝国,战无不胜,这场对苏联的闪电战也会很快就结束。
那次聚会是他们青春的最后一场狂欢,此后国外漫长又屡屡受挫的东线战役,让五个人开始走上被历史裹挟的人生,在二战这场狂热的有些可怕的历史里,他们原本珍贵的青春,被淹没在历史的泥石流当中。
03
在德国对苏进攻直至投降的四年里,五个年轻人的性格和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可谓“突变”。
哥哥威廉本已“战功赫赫”,他作战经验丰富,意志坚定,在军中很有威望。他相信军人的荣誉和职责,要弟弟成为一个男人,带着班里的兄弟同生共死,尽力让他们回家。
战争的残酷和德军对犹太人无差别射杀,使得哥哥逐渐转变了过往立场,库尔斯克会战失败后,苏军发动一连串巨型攻势,歼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且赶出俄国领土,德军再也无法对苏军产生威胁。
威廉边境作战的兄弟们来了一批又一批,在激烈的巷战中他们却迟迟等不到救援,终于他意志崩溃了,最后他选择脱离部队,独自找到了一个被废弃的农舍偷生。
威廉说:“刚参军那会儿,我们为祖国而战,到了后来,开始怀疑这一点了,就为战友而战,我们不能抛下战友不顾,可是要是战友都死光了,那再怎么办呢?……你还能为谁而战呢?”
他本不想当逃兵,可党卫队不由分说将国防军的荣誉和牺牲践踏在脚下,他放弃了,不相信,也不反抗,苟且偷生,就是为了活下去。
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年轻人这样沉沦,意志磨灭却幸存下来的人,很难真正走出战争,他们的余生永远活在罪孽里,倒不如像弗雷德汉姆那样死在战争结束前来的痛快。
相反,弟弟弗雷德汉姆则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反战者,最开始他为了被枪杀的犹太小女孩差点和盖世太保动手,但后来却变得最冷血,杀俘虏,绞死俄国村民,让俄国农民去趟地雷……弗雷德汉姆在持续经年的战争中麻木,即便内心仍保有同情心,却开始杀人如麻。直到最后溃败,被包围,有机会放下武器向美国人投降生存下来,他也没有回头。
从进入战争开始,他就死了,那个理性的大学生知道这条路的可怕,所以一旦选择,他就用命来抵。他可以对身边的十二岁的兵说:放下武器,你们可以回家,但他自己面无表情战斗到死,未必是为了赎罪,只是想求个解脱。
格雷塔为了拯救她的犹太男朋友维克多,选择与党卫军高层保持情人关系,设法为维克多拿到了出境许可;同时她也渴望成名,爱慕虚荣。
在她红起来之后,到东部战线演出振奋士气,遇到了夏莉和温特两兄弟,面对昔日的好朋友有些虚荣浮夸。但在她对来接她的人摆架子,结果被无情地扔在战地医院后,看到医院血肉横飞,哀鸿遍野的场景后,迅速看透了这场战争。
她在回去后对啤酒馆里对狂热的德国市民和军人说出真话,“我们不会赢的,你若还想当英雄那得尽快了。”她不再用歌声粉饰毫无尊严和人性的战争,结果被举报消极言论影响士气,被关了牢房。直到死,她都坚决不再改口。
夏莉为了救死扶伤来到前线,却发现救不了死,也扶不了伤,救活的人就一定要上前线,残了的人精神崩溃了。她曾一度为了“对国家的忠诚”,举报了一位在战地医院当护士的犹太妇女,但“出卖”这一行为让她内心备受煎熬。
在德军撤退时,夏莉不肯抛弃伤员撤离。然而当时被她举报的犹太人,后来成为苏联红军政委后,在她被俄军凌辱时,对她伸出了援手,让她活了下来,回到柏林。她容颜没有太多变化,但灵魂差不多枯萎。
而维克多德国犹太人,本是著名裁缝之子,要子承父业,做自己喜欢的设计。在战争开始就被驱赶,被屠杀。他眼睁睁失去了自己的爱情,进了集中营,狗一样挣扎求生,和波兰女人结伴逃跑,遇到俄国游击队,却发现俄国人一样排犹,不敢暴露身份。
伏击列车的时候,看到被送往集中营的同胞在车厢里挣扎,而俄国人却厌恶地离开,将他们留在上锁的车厢里,留给德国人,最后他选择回头砸开车厢门,选择暴露自己的身份,看着那些女人和孩子在阳光下的鲜花丛中逃离,获得生的希望,他不后悔。
即使是讨厌犹太人的俄国政委,都没有枪决他,而是让他带着枪走了。“维克多,你是个好样的”。听到游击队被围剿的枪声他又义无反顾回头去救,却遇到了久违的弗雷德汉姆,两个内心伤痕累累的人有些悲凉的续了会儿旧,就此永别。
04
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昔日充满欢乐的酒吧几成废墟,当维克多走入酒吧后,等来的,只有威廉和夏洛特,弗雷德汉姆和格雷塔已在战争中去世。
最后,作恶多端的党卫军高层,手上沾了那么多鲜血的人,却在美国人的庇护下,在新政府里依旧任职。在维克多去找他询问格雷塔时,推开了愤怒的维克多。
活下来的三人知道这场已经结束的战争对他们来说,除了浪费生命没有任何意义。维克多再没有了爱情,夏莉不再天真,威廉迷茫消沉。
影片的最后他们举杯,熬过了战争。
可战争真的结束了么?
战争压迫出了人最丑恶的一面。看完片子,感觉浑身冰冷。“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如果能正视那些现实,正视我们自己的另一面,怯懦、自私、贪婪、凶残……那我们就还没有失去全部的希望。
可能唯一遗憾的就是,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