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就是桥梁。桥梁的作用是彼此连接和相互承接。
还记得以前,我在看完友友的优美文章后,曾经留下这样一段留言“读完如见赵州桥上赫然站立着一个手持诗书的女子,又好似杨绛先生又回来了,一边相夫持家伴子,一边在躬耕自己的精神天地”。因为文章很美,因为写文的是一个理工科美女,更因为现实中她也是一个桥梁设计师。所以,她的文章优美,让我想到她设计的桥也很美。在我看来,其实桥的曲线美就是不可多得的,不知道我当时怎么一下子就想到了赵州桥,所以至今,一提到桥,还是一下子会想到赵州桥。
心里有了对赵州桥的关注,自然要看看关于它的介绍。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座落在今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
它的设计者,一个普通的石匠——李春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赵州桥建于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多少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于清水河上。
桥身长50.82米,宽9.60米,大拱的净跨度长37.37米,拱高7.23米。李春考虑,为使桥面坡度小,将桥高与跨度呈1:5的比例,这样既便于行人来往,也便于车辆通行;拱顶高,又便于桥下行船。李春在大拱的两肩上各做两个小拱,使得整个桥型显得格外均衡、对称,既便于雨季泄洪,又节省了建筑材料。
赵州桥结构雄伟壮丽、奇巧多姿,多为后人所效仿。
李春设计的桥面平直,分三股,中间走车马,两旁走行人,不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看到这儿我想,在离今天1300多年前,技术无比落后,一个普通石匠李春能有这样周全的设计理念和高超的技术,实在是难能可贵。
李春选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艺与众不同。采用长方形石料,每块重约一吨,1000多年前的隋朝,没有起重机没有吊车,运如此重的大石头何等的艰辛!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太伟大了。李春当时付出的心血和代价,对于后人太有价值了!
他带领工匠们,将石料各面凿有细密的斜纹,使石块相互咬合扣紧。全桥由28道独立的石拱纵向并列组成。这样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独立负荷载重,又便利于修缮。为了加强各拱圈的连接,他又采用9道铁梁贯于拱背之上,用腰铁,嵌入拱石之间,使桥能"奇巧固护,用于天下"。
他组织能工巧匠,在桥面的两侧石栏杆上,刻有许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艺术,图案细腻,刀法苍劲有力,雕刻灵变,各种鸟兽龙腾虎跃,欲飞若动,形象逼真,堪称隋唐时代雕刻艺术的佳作。这种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样的布局和巨形跨度,构成优美的造型,这不仅是李春的首创,也是世界建桥史上的首创。
居世榜首的赵州桥,是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唯一尚存的,时间最长的一座桥,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是相当有价值的。在欧洲,14世纪才出现法国泰克河上的赛雷桥,但是,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且早已被洪水毁坏无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州桥的基础非常坚固。1350年来,两边桥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这说明李春桥址选择科学合理。
赵州桥桥基,是建筑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层上,既没有打桩,也没有其他石料,桥台仅用五层石料砌成,桥基很牢,结构简单。
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这样天然地基来承担大桥的全部重量,可见李春对工程学、力学、建筑学、水文、地质等学科都有深刻的理解。真是劳动和实践出真知,高手在民间啊!
所有关于赵州桥的记载,关于李春的生平事迹都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就连之后的唐朝人,也只有"制造奇特赵州桥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数语记载。在赵州桥建成100年以后的唐朝开元13年(公元726年)中书令张士贞在《安济桥铭》中简略提到:"赵州清水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我在想,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绝对不会像今天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留下印迹,没有印迹只能被埋没。幸运的是,这石桥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今天依然健在,而我们的生命也只有区区百年。
桥在我也在,何不即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