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论语》又说了啥?还是昨天的有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仁义,这种对于仁义的要求才能够去实践。一个人是不是恭敬要符合礼法,这样才能避免被人嘲笑。人能够信赖的大多是自己的亲朋好友,他们是可以依靠的。”
01讲信用要符合仁义,这样才能实践
这句话很有道理,就好比我们不能去跟一个坏人讲,我绝对不会报警,然后就真的不报警。
但我们可以跟一个好人说,谢谢。然后,以后找机会去报答他。
前者难道是不讲信用吗?它是符合仁义的不讲信用。
所以,讲信用也要看对方是谁,实践美德也要分辨对方是否值得。
我在樊登老师的书中看到一个这样的例子。
古代有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这个叫尾生的跟人约好在桥下见面,可他等了很久都没人来。当时通讯全靠喊,他又固执的遵守约定,最后怎样呢?
发大水了,他在桥下继续等,最后抱着柱子被淹死了。
这个讲信用的人,是在地府讲信用吗?这就是不知变通的讲信用,我们要引以为戒呀!
02恭敬到过分,反而不符合礼法
我的奶奶经常这样跟人说话,每当有人问她:在做什么呢?
奶奶就思考一下,然后告诉人家,她今天早上吃了什么饭,做了什么事,然后事无细巨的告诉别人。
别人当然是问号脸,我也没问这么多呀,你这说的我都挺不好意思的。
毕竟根据社交潜规则,人家告诉你什么,你可能也要告诉人家同等的信息。
对于别人,ta会愿意告诉其他人,自己每天做了些什么吗?反正我不想。
这就是浮于表面的恭敬,而真正的恭敬应该发自于内心。
也就是思想上的交流,“今天有一件事,让我觉得怎样怎样,从中我领悟了某个道理。”然后将道理告诉别人。
这样的朋友,我就很喜欢,并且还会觉得,“结交ta,不亏”。
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把恭敬仅停留在表面上,否则别人虽然不会当着你的面说什么,可是内心却是暗暗感到好笑。
03人依赖的都是亲朋好友,他们是可信的
这句话放到古代,跟一个人的宗族、姻亲都有很大的关联性。
但是放到现在,我们真正拥有一个大家族的,还有几个呢?
你能够联系到的亲人,无非就是自己的直系亲属以及自己的姑姑、舅舅、叔叔、姨姨。
再冒出来姑奶奶,姨奶奶,舅爷爷,叔爷爷…你一脸问号,那是谁?
是不是可信,必须要鉴定清楚,否则就会引起灾祸。
我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因为总是把消息胡乱发布,导致他人都把ta的事情挂在嘴边,ta成为了笑谈。
这就是告诉了不可靠的人重要信息,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下场。
最重要的信息要埋藏在心底,二级重要的信息可以告诉你最信任的人,最后是不影响你的生活,才可以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