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696小时,第1639日
阅读《晚清官场镜像》第一章
中山大学收藏有一部晚清州县官日记,作者杜凤治,号后山(有时写作垕三,曾号五楼),在日记封面有时自署“杜凤治平叔”,“平叔”或系其字。杜凤治乃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长塘人,生于嘉庆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1814 年 5 月 11 日),同治五年( 1866 )到广东任广宁县知县,以后继续在广东四会、南海、罗定等地任州县官,光绪六年( 1880 )因老病辞官回乡,两年后仍健在,卒年不详。
杜凤治是道光癸卯( 1843 )科顺天乡试副贡,道光甲辰( 1844 )恩科乡试举人,道光二十七年( 1847 )会试报罢回乡,当年冬父死,此后几科会试都没有参加。咸丰三年( 1853 )初,杜凤治赴京会试,但是年春太平军进抵江苏,杜凤治无法继续北行,不得不半途折返浙江。
杜凤治以举人大挑获取任官资格,也属于正途出身,但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拣发,他基本上没有机会补缺。清中叶后,除了翰林院庶常散馆以知县用者可以迅速得缺之外,一般进士也有可能等候多年,而举人之知县铨补,有迟至 30 余年者。道光、咸丰以后捐纳大开,再加上有大量军功人员,举班候缺更难。
有清一代实行捐纳制度,晚清内忧外患频仍,捐纳的花样更多,除俊秀(平民)捐监生后可捐官衔外,正途出身者也可“捐加”官衔以及捐某种加快选缺任职的程序,杜凤治加捐“不论双单月知县,兼不积班选用”,就是如此。
州县官从北京到广东赴任,本人加随行者的旅费,还有各种打点、馈赠费用,共需几千两银。一般人借贷甚难,但赴任官员总能借到,因为官员没有这宗银两就无法赴任,官就当不上,所以,利息再高也得借。北京的票号以及某些有钱人看准了这一点,也知道多数官员赴任后有能力偿还,于是就把“官债”做成了一项对象固定、高回报的生意。
杜凤治想到到任之初手头会很紧,为节省旅费,就让跟随自己在京居住的大儿子、儿媳、孙儿与两个女儿乘内河船先回浙江家乡,因为乘坐内河船较乘轮船便宜。杜凤治说,为筹备赴任,自己“身劳心灼,魂梦不安,两目日觉昏暗”,白发白须都多了,不禁感叹“一官甫得,老境已来”。
按清朝制度,州县官分发到各省后,由布政使挂牌宣布赴任的命令和颁发赴任的公文,才算走完任职程序,当然,布政使要秉承总督、巡抚的意旨去做。杜凤治是持吏部凭正常分发的知县,总督、巡抚、布政使知道新任学政杜联同杜凤治的关系,且没有特别理由不让他赴任,于是,杜凤治在九月廿九日接到布政使衙门送来饬赴任的札。杜凤治给送札的来人“规费”10元,但来人嫌少不肯收,最后给了 24 元才打发走。
杜虽然精明强干,但毕竟第一次出任地方官,经验不足,因征粮问题与广宁士绅产生尖锐的矛盾,引发上控和“闹考”事件。经几个月的博弈,事件得以化解,在学政杜联以及巡抚蒋益澧、署理布政使郭祥瑞、肇罗道台王澍的帮助下,杜凤治没有受到处分,调署四会继续当知县。
四会比广宁贫瘠,但事务较简,杜凤治又有足够的才具,四会任上做得相当顺利,在上司和地方绅士当中都获得了好名声。
再任广宁后,杜凤治注意处理好同地方绅士及各级上司的关系,也逐渐引起总督瑞麟的注意,终于迎来了仕途的辉煌时期。因方濬师推荐,瑞麟把杜凤治列入署理南海知县的人选,同治十年二月廿五日( 4 月 14 日),杜离开广宁,调署南海县。
南海是广东首府广州府的首县,一般也称为广东省的首县。杜凤治在第一次南海知县任期内以其才能得到总督瑞麟等省级高官的器重,当然,馈送、贿赂也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还算顺利,以至于很多同乡说,在广东的浙江人中杜凤治官运第一。
各级官员都说广东的官难当,而且普遍认为州县官甚至比佐杂还难当。当州县官除了辛苦以外还相当受气。同治十年八月,因为办案受了盐运使钟谦钧的气,杜凤治在日记中写了州县官们调侃的一段顺口溜:“前生不善,今生州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此后,按察使周恒祺升任外省布政使,不满杜凤治不送程仪,在总督刘坤一面前对杜“大有微辞”,杜再次引用这 24 字“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