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月·微型小说创作人物篇第一期
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话,一点都不假。老万是我们村的老一辈笼匠。从我记事时就知道他在西安竹笆市一带修理蒸笼。当然,也做新的蒸笼。
笼匠,所需要的工具不算太多。需要一把钻子,——在笼圈的两头的衔接处钻孔打眼。——用一把夹尺,——夹住两个笼圈的接茬,在夹尺的另一头套上皮套子。——起固定笼圈的作用。再就是一把竹刀。这种东西虽小,但用处可大啦。哗竹子,削竹丁,拍打笼圈上的支口等都要有到。支口平整了,一合笼套起来会显得严丝合缝。——还有一把锯子,笼的大小都是有一定的尺寸。锯子的作用就是截去笼圈多余的尺寸。再就是用藤条在这些孔窿眼里穿来穿去,起到固定的作用。藤条是山里的一种特产,红黑色,採摘以后在水里浸泡。待藤条泡软后,用竹刀刮平再用。
最早的时候,我们村的老笼匠只有几个。每年的冬天两个月,钻进南山,找到能做蒸笼的桦木,柳木,椴木等。两个人用大锯解成一页页的薄板。木架子上架起横形铁身圈筒,里面架上木柴,噼哩叭啦地燃烧起熊熊的烈火。外边的铁皮烤热了以后,上面放上薄木板进行熏烤。薄木板的上面用厚实的长柄木块压着,慢慢地熏成圆筒子状的笼圈。趁着热乎,把薰好的笼圈,一条一条地盘起来。
一盘笼圈就是一套。一套笼圈,它的腰身高低,长短不一。笼圈的直径,腰身的高低有不同的规格。这种蒸笼最小,卖小笼包子的店里经常要用到,直径不到一尺,二十四条为一套。有十二条笼圈为一套的,我们普通人家经常就用这种直径在一尺五寸左右的铁锅。还有一种特别大的锅,专门给西安各单位集体做饭的锅。这种锅配备的蒸笼,直径在三四尺开外。有卖小笼包子面店所需的直径不到一尺的小笼。这种笼最小。也有普通百姓人家所用的一尺开外的中等蒸笼。熏一次笼圈,如果修蒸笼的话,可以用很长的时间。
修理,做蒸笼这个生意,原先没有自行车的交通工具,只能是笼匠前后一担挑着,像剃头匠一样游街串巷。所以也叫"转担子"。
转担子又可分为专在农村中转和在城市里转两种。在农村里转,远不如在城市里转担子钱来得容易,也远远没有在城市里的生活好。在农村转担子,早上,在私人的摊位上喝一碗玉米粥,一小碟咸菜,再吃几个蒸馍。然后开始出发,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游转。晚上,又回到私人旅店。私人旅店,只提供热水。晚上许多人挤在一起,一个人占一个铺位,他们住的是统铺。
在城市转担子的人,早上,从旅社里起来,洗漱一毕,便去饭馆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肉煮馍。或者来一碗上面漂浮着香菜叶,辣子油的羊血泡馍。这一碗实扎饭吃下去,一天都不知道饿。
老万的手艺好,人又很和气,一直在城市里转担子,生意很好。白天里,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去问,联络好生意。时间长了,老笼匠跟他们的后勤管理员混得很熟。一回生,二回熟。——做了这次生意,还想做下一次的生意。
每年,老万总要回来两次。一是看看家里的妻儿老小。另一方面,给生产队上缴这一年来他在外的收入。生产队会给他记一定的工分。
老万爱看戏,挣钱看戏两不误。白天一心一意地做他的生意。晚上,戏园子里少不了他的身影。
由于他时间长了,和戏园子里的演员混得很熟。他们见了面,演员会塞给他一张票:今晚上有哥的拿手戏巜辕门斩子》,到时来凑个热闹。说话的是由兰返陕的秦腔须生演员——刘毓平。
"今天的生意想是不错?今晚上,是我主演的巜打柴劝弟》,饭一吃,来园子里看戏。给,这是一张票。"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老万也头发斑白了,口中的牙齿也脱落了不少。剩下七零八落的几颗,咬不动硬点的食物了。身体渐渐不行了。老万只好告老还乡了。
刚回来,土地就分包到户了。很快做完里地的活,也就没什么可干了。他的两个儿子都没上成学,在家里务农。
有人向他建议,还不如把你的手艺传给两个儿子。难道你能带到棺材里去?
老笼匠一想,这个主意不错。这两个儿子,老大憨厚实诚,老二聪明伶俐。老二两个月就学会了,做完地里的活,就骑着自行车去西安挣钱了。那时候,自行车已普及了。
老大跟父亲学了半年,一招一式都按着父亲的要求去做。老大也另立门户,在西安挣钱了。
老大嫌藤条贵,又麻烦,改用捡拾別的的单位扔掉的塑料包装带子。这种东西,不用花钱,在各个垃圾点都能捡到很多。但这毕意是代替品,看着蛮好看,就是不耐用。一天的收入相当可观。
老二还是按照父亲原先的老路子,不嫌弃慢,慢工出细活。收入不是太高,但不愁活路。
二年后,老笼匠去世了。老大仍旧在城里修做蒸笼。由于他做的蒸笼结实耐用,生意一直不错。老二在城里混下去了。终于转移了阵地,只得到下乡去了。
又过了几年,我们的木笼不兴时了,主要是不耐用,用不了多长时间地要翻修一次,很麻烦。
而外地的南方人,改换成了铝笼,虽说蒸出的馍,没有木笼好,但非常结实耐用,渐渐地占领了城乡整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