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拿快递,途中看到一个“勾引”住我的摊位。倒车回去,靠边停好,下车,挑了两袋。无需询价,它不值钱,而且不管多少钱总归是要的。问了总价,扫微信付账后上车离开。
在车上边开车边不时眼“扫”它——米棒。然后嘴角上扬笑了笑,自己也不清楚为何发笑?不知道笑为何意?笑米棒?笑自己?
米棒就在副驾驶上坐着,我并没有急着想吃,一点想吃的欲望都没有,刚才匆匆憋见,第一反应就是买它!
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买它不是因为想吃,而是买一份童年的味道,买的是一份回忆。
小时候,每年到这个时候,父母一年的农活也忙得差不了了,这时节就会有人推着榨米棒的机器挨村挨庄的去榨。每到一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端着原料去加工。
那时候的米棒花样很多,加工师傅只要换个出口的头就能榨出各式各样的米棒来;有长的、也有象我今天买的这种、还有立体三角形的、六瓣雪花状的、圆形的;颜色也是多样的:有白色、黄色、咖啡色、红色。那时大人们拿去的原料大多是大米、江米、玉米三种,自然成色的也只有白和黄两色,其他色彩应该是加了色素着色的。不过,在儿时可不会去想什么色素的危害性,好吃好看就行。现在不一样了,不用添加色素就可出来多种颜色,如黑米榨出来呈楬色,红米榨出来呈淡淡的枣红色。原材料变多,出来的花样也就多了。
记得上小学前,春节走亲拜年,几乎每家的瓜果盆里都会有米棒,看上去很是喜庆热闹,我尽管不是特别爱吃,但也会时不时抓上几颗往嘴里送。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米棒也淡出了年货待客行列。
镇上的集市在我上初中那会有摆摊买它。
记得我上初中,住校生,吃住都在学校,三天回家一次,这对正长身体的我来说,总觉得肚子饿。真实内幕:不是肚子饿,是嘴馋,特别是初一时。幸亏有位阿婆每天都会在学校大门摆这些零食小吃摊,当然少不米棒,长条的,5分钟一条。
我和我哥经常光顾她那小摊。后来与她熟了,从我年少懵懂的记忆里,阿婆挺喜欢我的。于是一到下课和放学我就会跑她那,蹲在边上看她做卖买,她也总时会往我口袋里装把瓜子、手里塞根米棒什么的,心里总是甜滋滋的。
到了初二下半年,学校整顿周边环境,阿婆的摊位也就不见了。
后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整个镇上不见了米棒。再后来,米棒好象完全淡出了我的生活。
直到下午看到,我又记起它熟悉的味道,想起了熟悉的曾经。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大脑最容易记住的不是知识,不是容貌,不是恩情与仇恨,而是味道。
深以为然。